留白——讀《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有感 | 高中組三等獎
留白——讀《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有感 | 高中組三等獎
第四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高中組三等獎
作者:舒羽
學校:浙江舟山中學
指導老師:/
小說,恒河沙數。詩歌,浩渺絢爛。不難找到幾本,讓我在語言構建的美好世界中忘卻煩惱。但是,一個即將成年的高中生,此刻所需要的,并不是忘卻煩惱的炫目,也不是溫柔撫慰的言語,而是一位智者。他的額頭布滿了長思而深刻的皺褶,冷峻的眼神仿佛可以洞穿一切,他可以不和藹可親,甚至言語枯燥,但我渴望著從他的筆下,流淌出最深冷澗中的甘泉,把疑惑和困苦在醍醐灌頂的激靈中一掃而光。
那是一套薄薄的小書,在哲學類書架上很是顯眼——就像一排齊整的小矮人昂首挺胸佇立在巨人之中——作者是一個韓裔德國人,韓炳哲。一本書至多二百頁,它溫柔地發出召喚:不要害怕,你看,我這么薄,而且并不難懂。被《無所事事》這四個字吸引,我聞到了一絲久違的,殘存著的甜美。它讓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雕塑,勻稱健美的手臂托著腮,身體前傾的“沉思者”。請原諒我的直率:當我第一眼看到雕塑時,為他有這樣的名字感到一絲遺憾,也許他只是在發呆、神游或者出神地凝望,誰知道呢?畢竟還得仰賴無所事事的放空,才能為思想的駿馬騰挪出廣闊的天地。
是啊,我們的世界太擁擠了,正如韓炳哲宣稱的那樣,“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績效”,我們“已經異化,成為一群愚蠢的機械定律造就的行動者”。我暗自慶幸自己還沒有跨入那個疲憊且永動的成人社會,但是我終將要去往那里,而且這一天,已在不遠處等著我了——這讓我不寒而栗,憂愁不已??粗矍暗淖烂?,充斥著黑色紅色筆跡的試卷,厚重到桌面都難堪重負的輔導書,筆筒里滿滿當當的空筆芯……我對生活的感知也不比成年人在“績效社會”中的豐富多少。冷酷的分數、大紅的排名表、心驚膽顫的位次曲線圖,教室墻壁上高高逼視著我們的倒計時牌……與其說它們圍繞著我,不如說它們包圍了我。我們正在按照“生存斗爭的說明書”(尼采語),被打造成“數字化社會的預備軍!
生活啊,總還應該有其他什么吧?
電影《無問東西》有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突然大雨傾盆,課堂上老師、同學都停下來,大家靜靜地聽著雨點跌落在鐵棚屋頂,敲擊著木頭窗棱,滑落在樹葉草桿。世界按下了暫停鍵,隔絕了戰爭和權謀,隔絕了炮火和死亡,隔絕了明天要去的方向,隔絕了昨天離別的悲傷……就是在“只聽雨聲”的無所事事中,被戰火掀起的漫天塵埃,慢慢落下。以前,想起這個場景,我會感受到崇高使命的圣潔召喚,但是今天讀著《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我似乎更能體會自然母親的偉力。人除了社會的面向,還有自然的面向。當我們被所謂的目標、奮斗、績效裹挾,在麻木中異化成“永動人”的時候,不要忘記走進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放慢腳步,停駐下來,恢復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靜坐無所為,春來草自生”,韓炳哲宣稱這源自符號主義哲人羅蘭·巴特的俳句,但我猜測,這里也兼有幾縷譯者對無所事事的浪漫情懷。它讓我安靜下來,陷入了沉思。是啊,作為萬物一員的人,也有和自然萬物一樣的本能——春天草長鶯飛,我們借著東風放出紙鳶;夏日皓月當空,我們指點牛郎織女沉醉神話故事;秋天山河多彩,我們坐看楓林細嗅桂香;冬日寒風蕭瑟,我們讀詩品茶,遙想晶瑩的北國風光。我們的世界,不只是作業、考試、工作、績效、數字、目標,它們是我們的一面,但絕對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不是我們的全部。
我們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對,生活,而不只是生存!現在的我們缺少的是行動嗎?不,我們缺少的是停下來。上一次無所事事,是什么時候?我努力回想著,那是小學冬日的一段假期,雨加著雪淋淋地下了五六天。外婆家的柴房,有一口老灶,為了生產健康的米鍋巴,它被重新啟用了起來。寒氣逼人、陰冷潮濕的冬日傍晚,我縮在狹小的火塘邊,灶膛里的火舌鬧騰著,在灶膛泥土邊界來回跳躍,伴隨著木柴的劈啪作響。稍微多注視了一會火光,再看向別處,就會被一片金光所籠罩,我索性閉上眼,等待金光的消散,但我并沒有睡著。雨雪依然淅瀝瀝,周遭的一切在火光的閃爍中變得溫暖愜意。我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想……韓炳哲說,安息日是“時間的宮殿”,那溫暖與寒冷,雨雪與火苗勾勒了一座短暫卻美妙的“時間宮殿”。此后,我再也沒有這樣的時刻。我不能在春雨中駐足,不再凝望窗外的月色,沒有為路邊一朵金黃的彼岸花停留,……匆匆,“時間就是xx”的號令下,我拼命在匆匆,在“只爭朝夕”奔跑,大口喘息。韓炳哲冷峻地指出:“今天,人的心已經無法為永久提供一處棲身之地。如果心是記憶和回憶的器官,那么在數字時代,我們完全沒有了心。我們儲存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卻不再追求記憶?!?/p>
站在成人世界門口,既好奇又忐忑。不知道人生圖紙將會由什么構成,但至少有一點:它不應是匆匆忙忙,滿滿當當,擠擠挨挨,丟魂落魄的,而應有一些自在,一些從容,一些無所事事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