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級中人際關系看《鄉土中國》的縮影?| 高中組三等獎
從班級中人際關系看《鄉土中國》的縮影 | 高中組三等獎
第四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高中組三等獎
作者:王鋮
學校:廣州市第二中學
指導老師:郭晨昕
社會學家的分析,當然與小說家的感性敘述有分明的不同,倘若我切身體會過鄉土社會,我便有發言權,否則我所云皆為空談。不過依托著費孝通的細心鉆研,我勉強能帶上他的眼睛,一窺我所處的環境。
班級,一狹小單位,不妨往大看,視作一個村落。班級與村落有些許相似之處,一下展開敘述。
一、班級中人員是固定的,變化幾乎沒有,仿佛鄉村之熟人社會。雖然“班級”是一個團體,但實際不是學生自行組織的,并無團體格局,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倒像差序格局。初中時,學生已過了人小時無所謂玩伴,可以和任何人隨興成為朋友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人際關系,編織人際關系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是私人關系。私人關系中包含的道德要素或有差異,其實由于沒有輩分、等級,道德要素大抵相近,只不過真誠,尊重,包庇之類,然而已有明確的親疏之分了。這關系網在每日相近的日程中,不斷放縮著。同學在不斷嘗試進入他人關系網的中心,以此獲得歸屬感,安全感而努力著。我作為一個普通純粹的學生,能夠與幾個同學成為彼此最要好的玩伴,也算是一件比較幸福的事。然而,總將有人被排斥于他人關系網的邊緣,這樣的人總會感到缺乏歸屬感,譬如我一些朋友,他覺得班中人太難交往,畢業后并不會想念曾經的同學,這也是令人傷心,遺憾的。
二、在班級的差序關系而非團體關系上,班級里衍生處自己非血緣式的人情社會。人們的行為中確實一切都有著人情利害,更有甚者,受到排擠、攻擊、歧視的,在關系網邊緣的同學將班中的一切關系,諸如情感上的相互扶持,每一次學習上物質上的幫助,平日的互相打趣對方,看作利益的交換,但這交換更趨向于人情社會的特點,雙方不斷互欠人情而達到長久的接觸,而非單次結算的商業貿易。不過那同學走至的應該是人情社會的極端吧。那么,中國的人情社會從鄉土中開始,走向新時代的教育,再至每一個人員流動較小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哪怕是現代,也總是存在著,那人情社會并不會消亡,反而還會不斷持續,演化,除非一日這樣的團體,人與人之間的長久接觸不再必要,不過這大概還不可預知。
三、在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網中,“禮治”中的“禮”,即班級中大家仿佛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也出現于此。假如有人好炫耀,那他八成也會被明里暗里排擠,或說有人喜歡針對別人的缺陷嘲諷,基本也如是。以我的經驗判斷,“禮”僅僅在人際關系網有約束力,畢竟是每一段人際關系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要素,離某一個人際關系網中心越近的同學,這網所帶有的“禮”約束力就越強。鄉村中的人公共事務相對班級或為更多,或說他們的興趣,知識水平,思想在接近范圍內,產生接觸與認同是更為普遍的事;而班中的人容易分成多個人際關系網,每個網絡內均有一定程度的“禮”,然而這“禮”細分到個人后,又成為差序關系的個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同時,班級中不一定出現一個有權威、地位的人可以掌控全局,來為規范評價提供統一標準,畢竟班主任從來難以深入學生的關系內部。我只好說,禮治的秩序源于人際關系的需求,而人際關系網絡,或說差序關系,使人們劃分于多個模糊的圈子,每個大小不同的社群中產生不同的禮治。
四、再看炫耀和嘲諷之類的行為,假如這情況是某一個人際關系網中的人針對不同于他們網絡的人,那么這不會違反這網絡的“禮“,同時這很可能是“禮”的一部分,而這網絡的人對這人并無需求,所以在沒有其他規則約束的情況下,這人倘若勢單力孤,同時假如他還有融入班級其他人際關系網絡的需求的話,要符合班里普遍的類似“無訟”的“禮”,加之自尊心之類的因素,他不會很愿意通過老師等尋求幫助。實際上他沒有什么手段制約這網絡的人的行為,于是霸凌行為便難以阻止地發生了。我有同學容忍了這一行為,于是他還是某種程度上成功融入了這一“霸凌”他的網絡,不過顯然地,在他和這網絡的其他成員關系的道德要素上,是長期缺乏相互尊重的。
五、“權力”與長老政治的偶然存在。鄉村中長老政治的存在源于變遷緩慢社會中經驗的掌握從而進行傳統經驗的教化。然而班級中,大多數時候沒有人能對別人掌握主動權,除非動用武力,或由于人際關系的單方面需求,不然是沒有橫暴權力的。偶爾,由于合作項目,會產生一定的同意權力。但是,處于人際關系網中心的人往往由于人際關系需求等有一定話語權。我曾被部分同學認為是“有權威”的人,在我可以參與的區域,我的話有一定說服力,也時常由我進行“教化”。特別在宿舍中,大小事務諸如值日,調解常常由我處理,才有說服力。當然,我認為這是偶然的,這更多是一種信賴,或始于人際關系的需求,始于良好處理事務產生的信任和敬重,或生長于在私人人際關系中不斷交流中受到的幫助,以“長老”為中心的人際關系網的形成以及“禮”成為共識。但三年的時間不長,“權力”仍然不是成熟的。
以此,“鄉土中國”的特性無論鄉村還是我所處城市之學校,凡鄉土式文化存在之處,或許多少有幾分共性?!班l土中國”的特性會蔓延至一切可生根發芽之處,除非普遍的相似的基本結構有所改變,“鄉土中國”不會消失,所以或許鄉村的轉型還任重道遠。不過,某種角度上,轉型大抵不是徹底的改變,也不是“鄉土中國”文化的完全消失,只是一種調整和適應,讓舊的鄉土特性存在于新的中國式的城市的社會結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