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科創高地的人文經濟“新主張”
2024成都高新區書香活動現場。
“有書香的地方就有未來感?!?/p>
11月8日,在2024成都高新區書香活動現場,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有感而發,點贊成都高新區書香氛圍。
“未來感”,這是一個常常與“科技創新”掛鉤的詞語。如今被用來形容一座閱讀氛圍濃厚的城市,卻也恰當。
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以來,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國家級高新區走過了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的36年探索征程。在科創驅動下,“農田荒地變科創高地”的城市變革,在全國各地此起彼伏上演著。
極小單位土地撬動超高回報GDP,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的巨大助推力,早已有太多例證。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物質經濟需求的滿足是基礎,再往前走,就是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與體驗。
來到這個階段的成都高新區,其發展建設的目標就不僅是科學技術的突破、產業要素的集聚,而要考慮產城如何融合、優質文化資源如何供給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科技與文化如何交融共生的問題。
成都高新區,以全市1.6%的土地面積,撬動了14.5%的GDP,穩居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這座極具“未來感”的科創高地,正通過閱讀探索出人文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近悅遠來 書香高新
成都高新區對人文經濟新路徑的探索,首先體現在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上新”。實體書店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抓手。
早在2018年,基于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大勢和城市發展規律的前瞻性把握,成都提出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天府文化的沃土之上,塑造“書香成都”。借著這股“書香風”,成都高新區乘風而起,孕育出屬于自己的“書店style”。
2023 年夏天的一個尋常周末,“蓉漂”青年蔡平偶然來到散花書院,在這里發現了“新大陸”:“日益嘈雜的都市里,竟然有如此靜謐的存在?!?/span>自此,穿過外層“快里”的喧囂,直奔位于“慢里”之中的書院,成了蔡平每個周末的日常。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李白的喟嘆為這里披上一件浪漫外衣。而這座在隋唐時期就以成都四大名樓之一聞名遐邇的散花樓,如今又呈現著新的風貌:文化講座和生活文創應接不暇,低聲交談的訪客和受邀演講的大咖相映成趣,靜默千年的文化空間,如今煥發出新的生命。
在照顧書店日常運營之外,成都散花書院創始人廖蕓還在籌備店內閱讀空間的升級改造方案。而根據最新出臺的《成都高新區實體書店扶持政策》,她將拿到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裝修補助。
對于書店老板來說,這可能是筆“意外之財”。但對于成都高新區來說,支持實體書店的新建與品牌升級,進萬企、解難題、拿出真招實招為企業紓困解難,則是一項必要支出。
在11月8日的活動現場,成都高新區宣布三天活動發放100萬元實體書店消費券,啟動2025年成都高新區實體書店扶持資金500萬元、實體書店消費券500萬元。
政策背后,藏著成都高新區致力人文經濟發展的決心。從短期來看,實體書店持續生長與升級,將形成更多具備人文美學的文化體驗空間,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長遠來說,文化創意產業將在此集聚與成熟,賦能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千年交子 創新高新
實體書店是文化創意產業中最常見的市場主體,也是成都高新區人文經濟新范式探索的第一步。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根本動力,在于兩者能夠實現有益互動與雙向賦能。一方面,科技帶動文化生產技術的革新,催生新型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文化肌理融入創新過程,使創新更有溫度與人情味。
對于前半部分故事來說,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就是最好的見證者。以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為核心載體,成都高新區如今聚集了騰訊、抖音等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數字文創領域頭部企業六百余家,催生了《王者榮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現象級“成都造”產品,吸引技術支撐、內容創作等全產業鏈條產業集聚于此,基本形成引領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發展的生態聚落。
科技單方面賦能文化,是太多高新區共同的長板。高新區的普遍優勢是科技創新,但從農田荒地巨變而來的產業新城往往缺少歷史文化底蘊。文化反作用于科技的敘事能否成功,才是兩者融合的難點所在。
成都高新區的文化傳承,或可從千年前的“交子”說起。公歷1024 年,成都“交子”收歸官辦,成為世界上最早由國家正式發行的紙幣,自此拉開了成都連接世界的千年金融征程。作為孕育交子這一劃時代創舉的搖籃,成都高新區早已將開放、創新的交子文化融入血脈,成為更多改革創新、產業發展的滋養原料。
城市文脈根基千年未斷,成都高新區這片集聚了高科技企業和青年人才的創新高地,自然踏上了人文經濟新范式的探索征程。
革新具有時代性,而時代是由人創造的。在成都新范式的探索中,群眾、企業與政府,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群眾是市場需求的核心主體。2023年,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00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作為第二個消費總額破萬億元的省會城市,成都對于文化精神產品的向往是產業革新的原動力。
其次,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通過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而運營生存。截至2023年,成都高新區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781家,匯聚各類人才超80萬人,每年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戶近5萬人。高新技術企業與人才的聚集使城市有了創新的智慧載體。
而政府打造的良好營商環境與政策引導,則將企業的創新能量放大。為加大對數字文創領域的扶持力度,成都高新區明確提出對影視動漫創作、新技術研發等方面最高達3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并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為其解決融資之困。
多方努力讓產業之花綻放。據成都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規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495.99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成都高新區是重要貢獻來源。
以文潤城 人文高新
成都高新區不乏像散花書院這樣由書店衍生而來的文化空間。藏身菜市的低調書屋,人氣爆棚的鐘書閣,基于老牌文軒書店基礎上新生的“親子書店”,各類風格,應有盡有。在“書香高新”建設目標的指引下,這里已經擁有20家各具特色的書店,有6家為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書城。
助書店、建場館、擴演出……一間實體書店的開業、一座場館的落成,一個文化空間的搭建,所承載的并不是一個地理場所對應的簡單功能,而是市民文化生活方式的多種可能。而書店、博物館、劇院等新型文化消費空間的升級,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正驅動著這座創新之城與市民游客的雙向奔赴。
“與過去單純逛街購物相比,現在大家更重視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費,越來越追求功能價值之外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價值?!痹诔啥忌盍?/span>4年的蔡平說,他和朋友們如今都更喜歡融合了文化體驗的消費活動,例如觀展、看劇、購買文創產品等。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就因《孔子》《卡門》《只此青綠》等國內外經典劇目,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不僅如此,成都高新區每年開展各類市民文化活動超千場。其中2024年年初舉辦的“風華正茂,成都我的家”元宵節活動,就吸引了20萬余人現場參與,帶動消費金額超億元。
成都高新區加快文化與科技交融互動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在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使其擁有了獨特的城市品格和生活體驗,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困境。
自此,城市有了“主張”,經濟有了“靈魂”。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