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一群北大師生的教育實驗

編者按:

2021年12月,我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一群北大師生,在當地官員的支持下,跑到寧夏的貧困縣,為學生提供免費的高考志愿輔導。在他們的經濟學模型里,這是近乎完美的干預實踐樣本,只需一點點推力,人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導向更順利的人生。

聽起來,精英躬身下地,這個故事閃耀著足夠理想主義的光芒。深究之后卻發現,現實坑坑洼洼,有人的確因此逆轉了命運,成為首都的公務員,而更多人,已經記不起曾接受過這樣一份無緣無故的禮物。當年為此奔走于黃土之上的中年人,曾試圖借力“雙創”熱潮,實現更大規模的干預,但他有200萬粉絲的賬號,已經兩年沒更新。團隊成員里,有人成了加州大廠的經濟學家,卻仍然不愿放棄微弱的行動,有人為官一方。說起當初的理想,他們又認真,又喪。

這個故事,在過去三年里不斷拼湊碎片,終于完整到能講述它。我們想知道,少年們獲得幫助之后,是否過上了更順利的人生。而一些心懷理想的人,又為何常常沉默在時代的低語之中。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3年6月4日,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高三班教室。(視覺中國/圖)

2013年6月,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視覺中國/圖)

名??駸嵩砸环N荒誕的方式出現在北京大學。2013年高考結束后的幾天,未名湖畔一處乾隆時期的寺廟遺跡上,有記者發現,墻上的涂鴉中藏著一句:“北大一定保佑我考上復旦”。那位不具名的留言者,還將“復”字認真重寫了一遍。

這成了北大流傳的一個段子。三年后,北大畢業生葉曉陽將它寫進了詩里。當時,他正和師友們在千里之外的寧夏忙著一場教育實驗,某一天,在固原市中心另一處遺跡上,他又看到了熟悉的涂鴉:“復旦大學”。

從國家的心臟,到偏遠的西北山區,名??駸釤o處不在。寫詩的葉曉陽被“復旦大學”深深觸動,他所做的實驗,與這種狂熱有某種聯系,這個由神童、狀元組成的北大團隊,想通過一系列干預方法,讓農村學生上個更好的大學。

干預始于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獲得的一組寧夏高考志愿數據。

那還是2015年,這組數據非常難得,因為幾年后,類似的數據就變得難以獲取。丁延慶先簡單地把這組數據歸為兩類: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結果讓他震驚,農村學生在志愿填報上吃了虧,理科一本線以上,錄到同校同專業,農村學生的分數要比城市學生高17分。更要命的發現是,農村學生的滑檔率比城市學生高很多,這意味著,分數超過一本線的農村學生,更可能被錄到二本,甚至???。

是什么讓農村孩子吃了虧?這位每年要給吉林、山東老家親戚填報志愿的北大老師認為,是信息差。和掌握更多資源的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孩子孤立無援,以至于“浪費”了自己多考的分數。丁延慶冒出一個樂觀的想法:只需要輕輕地推他們一把,農村學生就能用好自己的領先優勢。

他召集自己的學生們,包括當時已經在美國讀博的葉曉陽,打算從寧夏開始,用10年時間,給100萬考生提供輔導。大家給項目想了一個洋溢著教育理想的名字:The Bright Future of China。他們希望能照亮100萬個中國縣鄉家庭的暗淡。

這個項目后來有了一個更親切的中文名: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它來自葉曉陽從《新華字典》翻出的一個典故:“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span>

距離項目啟動過去8年了,這8年里,中國高考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幾個月后,寧夏考生也要迎來第一次新高考,迎來可能有80個選項的志愿表。就在2024年夏天,最后一批接受輔導的學生也畢業了,他們是否迎來光明的未來未曾可知,但這個準備再造中國教育的項目,在2020年就安靜地結束了。

2013年,北大慈濟寺山門遺址上的涂鴉,其中一條寫著“北大一定保佑我考上復旦”。(資料圖)

2013年,北大慈濟寺山門遺址上的涂鴉。(資料圖)

小小少年

他們的父母也在用力地活,腦袋里的知識是時令、胡麻和黃河水,沒有“松弛感”,沒有一連串大學的名字。

葉曉陽從《新華字典》翻出來的典故,雛形可以追溯到1951年。一開始,創作者只是想提醒中國民眾,從西方引進的冒號,具備提示的功能,例如,“我參加了軍事干部學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學;他進了機器制造廠:咱們三個都有光明的前途”。

那位無從追溯的創作者恐怕想不到,這個句式,過了七十多年還會被頻頻提起。不過,一個符合2024年的版本是這樣的:天坑專業的朱澤安,畢業后進了國企;陳洪濤至少擊敗140個人,成為北京的公務員;單身經濟熱度不減,顧小敏想做一名獸醫。這三個寧夏孩子,都參加了“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的干預實驗,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他們被“輕輕推”了一把。

朱澤安是這樣的人。他的姐姐從技校畢業前,忽然患上精神分裂。那時他才五年級,這件事讓他變得自卑又自負,男孩從此沒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他排解壓力的方式是溜出校園,去時常遭遇沙塵暴的大街上,看看賣菜的、賣衣服的,“看看別人是怎么生活的”。然后回學校,做他唯一看重的事情:學習。

貧困讓他擁有了一個人生信條:“我都這樣的家庭了,吃點苦無所謂”。

陳洪濤是這樣的人。他個頭很高,一身肌肉是靠頓頓不落的雞腿撐起來的,目的是在公務執法場合增強氣勢。他的童年像賀蘭山吹來的黃沙,在銀川那些已經消失的城中村里來回晃蕩。少年吃不上肉,隨時饑餓,日常讀物來自收廢品的鄰居,其中有大量不適合少年看的書報,他最喜歡的是一本文史類刊物。有時,正上課的他會突然擔心,放學之后還能不能回去早上出門的屋子。城市不斷拆遷,最終把他和父母擠到城郊一個藥廠附近,離鄰縣的縣城幾步之遙。

那些不安的童年記憶,直到許多年后才集中爆發。陳洪濤成為公務員后的第一個發薪日,半夜12點,他來到一個路邊攤,一個人,點了近三百塊錢的燒烤。

貧困不是一條裂縫,日后有大把的機會修補,貧困把陳洪濤的人生撞得坑坑洼洼,他很長時間里不敢和人搭話,理由是,不知道該如何社交。打工子弟學校的同學們,在小學、初中的教育冒險中先后掉隊,繼承了父輩打工的命運。當陳洪濤拼盡全力考入寧夏最好的銀川一中時,他觀察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些得體、松弛的同學,他們不但能在卷子上填寫答案,一次課堂問答、一首隨手寫的詩,都是精準揣摩老師用意的結果。

一旦意識到,這些都來自殷實的家庭環境,陳洪濤就更加沉默了。大學畢業前,他的舍友們都相信,4年來,陳洪濤沒有和女生說過一句話。

顧小敏的故事則是這樣的。父母離婚后,這個女孩被送到山東的大伯家,她沒辦法留在寧夏,最愛她的奶奶也再婚了,雖然曾想過代養她,但前提是,要先照顧好她的大哥,再照顧好她的堂哥。之后,她像一顆被宿命吹揚的沙粒,在姥姥、奶奶、姨父、姑姑、大伯、繼父家走走停停。

奶奶說,她的父母都是渾蛋。大二時,顧小敏的韌帶斷了,不做手術會落下肢體功能障礙,她給父母分別打電話,兩人的回復出奇一致:我沒錢,你自己看著辦。顧小敏需要4萬塊錢手術費,她太害怕了,想過要不干脆就跳樓吧。

是奶奶給她湊了錢,老人可能不知道,她不僅救了孫女的韌帶,也拉了搖搖欲墜的孫女一把。

后來,顧小敏考上研究生,給母親發去錄取通知書,想要一點學費。母親的回復用了敬語,“您自己看吧!我沒其他意見!現在社會有點殘酷,有本事的,就能生存很好,沒本事讀啥也沒用?!?/span>

最后還是奶奶。老人寬慰她,放心吧,保證在8月22日前給她打上7210元。這位上個世紀扎根寧夏的上海知青相信,只有學習能拯救孫女。

朱澤安、陳洪濤和顧小敏,分別來自石嘴山第三中學、銀川一中、銀川二中。他們拼盡力量,終于來到填報志愿的這天。人們都說,填得好逆天改命,填不好聽天由命,在西北干燥的夏日,這三個孩子都想與黃沙一樣的宿命訣別。

可是,他們已經在黃土上苦苦跋涉15年之久,沒剩多少力氣了,他們的父母也在用力地活,腦袋里的知識是時令、胡麻和黃河水,沒有“松弛感”,沒有一連串大學的名字。

丁延慶想輕輕地,推他們一把。

2013年6月,寧夏銀川市六盤山高級中學,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視覺中國/圖)

2013年6月,寧夏銀川市六盤山高級中學,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視覺中國/圖)

人們還是認老丁

坊間流傳,老丁,是一個能讓壓一本線的孩子上211、985的神人。

2024年的丁延慶滿五十歲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東北口音,個頭不高,笑嘻嘻的。早在北大讀本科時,他因為喜歡到處收集段子,被人起了個外號:“社會混子”。

他有一個讓人艷羨的技能:填報高考志愿。坊間流傳,老丁,是一個能讓壓一本線的孩子上211、985的神人。他無數次用濃郁的東北腔解釋過,“只要咨詢的人夠多,總有人能撿著便宜”;又給同事和學生們群發過一封郵件,傳授填報技巧。但最后,人們還是認老丁。

他的本職工作是教育經濟學研究,至于填報高考志愿,他視作踐行一個學科理論:輕推(Nudge Theory)。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會做出不偏不倚的、最好的選擇。輕推理論的提出者理查德·塞勒,并不認同這個說法。他用過不少例子說明人的不理性,比如,同樣是增加100塊錢收入,如果分別來自工資和外快,那么,花掉100塊的外快,會讓人更理直氣壯一些。

據此,塞勒進一步指出,策略設計者只需要用隱形、巧妙的策略,“用胳膊肘輕推一下”,就能讓人做出更好的選擇。

讓老丁能大范圍實踐輕推理論的機會,出現在2015年10月。葉曉陽回國參加學術會議,丁延慶和時任寧夏大學副校長李偉都在,喜歡交朋友的李偉告訴兩人,如果要去寧夏做調研項目,可以找他幫忙。李偉是北大哲學系1977級本科生,在政府、高校的管理崗位上工作多年,又回北大教育學院讀博。后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說到,他對這對師徒印象不錯,在飯桌上,丁延慶可以從考古聊到人類學,再到社會學,葉曉陽也和他老師一樣,“腦子極好”。

不久,李偉給丁延慶提供了他花費多時收集到的寧夏高考志愿填報數據。

剛開始,丁延慶沒想好怎么用。他給研一學生上的課是社會科學調查方法,給數據分組是很基礎的操作,于是他把2014年寧夏理科分數在一本線以上的考生,分成農村和城市兩組,然后吃驚地發現,在高考這場游戲中,農村學生吃了虧。

高考同分的情況下,農村學生的錄取率比城市學生低4.96%;錄到同校同專業,農村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