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綠融合背景下,工業制造業低碳轉型誰在“領跑”?|2024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
工業制造業的低碳轉型關乎“中國制造”的綠色競爭力。調研企業錨定雙碳目標,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驅動制造業升級。但在能源轉型、綠色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仍面臨挑戰。
責任編輯:孫孝文
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宣示。
四年來,中國雙碳行動逐步走向縱深。在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將承擔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
為有效跟蹤、衡量中國企業雙碳行動的特征、進展和挑戰,自2022年開始,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依據自主研發的雙碳行動力模型及指標體系,對中國企業進行雙碳行動力調研。
2024年,為進一步提升調研的完整性、實質性和前瞻性,調研組全面升級了調研方法和評估標準,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中國企業的雙碳行動。
在調研對象方面,本年度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金融六大關鍵領域,覆蓋五百多家代表性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在華外資企業。
在調研議題方面,本年度圍繞國家“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大了對行業低碳轉型重點難點議題的新考量,更加側重基礎、側重前沿、側重系統,希望通過對重要綠色議題的深入調查研究,發現行業更具創新性和實效性的低碳轉型策略。
在調研指標方面,本年度在既有的“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協調力”企業雙碳行動四力模型和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針對調研覆蓋的六大行業,分別開發了行業指標體系,更加側重行業特征指標以及定量指標。
尋找工業制造業雙碳行動者
工業是中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領域。工業領域的能源消費總量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0%以上,其中,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工業領域碳排量的近80%。
另一方面,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構建的以氣候變化、ESG為主題的“新型國際貿易壁壘”面前,工業制造業首當其沖。發展綠色經濟、扶持綠色產業,成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
可以說,工業制造業低碳轉型,不僅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也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捍衛中國“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至關重要。
本年度調研,按照營業規模和行業影響力,篩選了工業制造業樣本企業172家,覆蓋了鋼鐵、有色、建材、汽車、紡織服裝、化工、機械制造、電子電器和其他代表性企業,共計9個小類;按企業性質劃分,覆蓋了144家中國企業和28家外資在華企業。
調研指標方面,按照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和協調力“雙碳行動力模型”,細分為49個指標;其中,15個為工業制造業行業特征指標,34個為通用指標。
從調研結果來看,工業制造業雙碳行動力仍處于“起步”階段,得分60分及以上的企業僅有13家,占全部調研樣本的7.6%;得分超過80分的企業有4家,分別為聯想集團、施耐德電氣(中國)、臺達、蘋果(中國)。
從技術賦能到數綠融合,培育低碳轉型突破點
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同時對經濟增長、創新、就業等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全球制造中心”,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任務極其艱巨。一方面,中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窗口緊;另一方面,中國仍處于工業化深入發展階段,傳統行業占比較高,能源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偏低,先進制造水平有待提升。
因此,在全球加速邁向綠色低碳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從“全球制造中心”升級為“全球綠色制造中心”,將成為中國經濟在全球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在政府與行業商協會的推動下,工業制造業加大環保投入,積極投身綠色制造的變革浪潮。在調研的企業中,2023年度環保投入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占49.3%,年度環保投入超過億元的企業占32.1%,其中部分企業,如亞太森博、包鋼股份等,年度環保投入超過了50億元。
在環保投入、科技投入的支撐下,工業制造業積極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大裝備升級步伐。92.5%的調研企業在調研時間范圍內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94.0%的調研企業更新或升級了節能技術裝備。
除加大技術投入和裝備更新之外,數綠融合(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成為工業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突破口。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GeSI)研究,到2030年左右,數字技術將通過賦能能源、制造業等行業減少20%的全球碳排放。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結果表明,未來十年,現有的數字技術將分別助力鋼鐵、石化化工、建材三大重點行業減少5%-20%、6%-16%、3%-9%的碳排放。
數字化不僅可以助力企業減少碳排放,數綠融合更是中國制造業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ヂ摼W、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信息技術通過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
在此背景下,數字車間、智能工廠、“黑燈工廠”、“燈塔工廠”等在中國加速落地。在本次調研中,82.1%的企業開始應用數字技術升級工藝流程,65.7%的企業建設有數字車間或智能工廠,9.7%的企業擁有“燈塔工廠”。以海爾為例,截至2024年,海爾集團已累計擁有9座“燈塔工廠”和1座“可持續燈塔工廠”,覆蓋冰箱、洗衣機、家用空調、智慧樓宇、熱水器等多類產業,既樹立了智能制造的新標桿,也提升了綠色制造的新高度。
從綠色制造到綠色產品,低碳競爭力凸顯
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推動綠色增長正在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如2020年11月,英國政府宣布了“綠色工業革命”計劃(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擬投入120億英鎊,在10個方面進行革新,以期實現創造就業、發展綠色經濟的目標。
為加快構建中國的綠色制造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17年開始遴選、發布綠色制造示范名單,大力推進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和綠色產品建設。截至目前,中國在國家層面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605家、綠色產品近3.5萬個。
為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形成規范化、長效化培育機制,打造綠色制造領軍力量,2024年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發布了《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這將為中國制造綠色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在本次調研中,81.3%的調研企業開展了水資源、包裝物循環利用,以及廢舊產品回收,76.1%的調研企業獲得了綠色工廠認證(含國家級、省級和市級),35.1%的調研企業入選了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名單,35.8%的調研企業獲得綠色產品稱號。
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企業都不能獨善其身,需要與合作伙伴進行合作。調研發現,70.1%的調研企業開始利用自身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經驗幫助客戶、供應商等合作伙伴減碳。
如何從綠色低碳邁向“零碳”,是低碳先行者給自己的挑戰,也是為綠色工業革命探索的新空間。部分調研企業開始打造“零碳工廠”,研發“碳中和產品”,如伊利集團已打造了5家認證“零碳工廠”,已經上市了5款認證“零碳產品”。
然而,與綠色工廠相比,中國企業打造“零碳工廠”“碳中和產品”仍處于探索階段。17.2%的調研企業獲得了碳中和工廠認證,11.2%的調研企業通過了“碳中和產品”認證。
從能源轉型到供應鏈,低碳轉型挑戰依然巨大
作為一項面向2060年的系統工程,中國工業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任務是艱巨的,挑戰是多重的。
其中一個挑戰來源于能源結構。根據生態環境部2024年11月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低碳化,2023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增長至17.9%,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然而,中國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能源消耗“大戶”(工業領域能源消費總量仍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0%以上),工業制造業調整能源結構,目標是明確的,但道路是艱辛的。
在本次調研中,89.6%的調研企業通過多種途徑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如加大綠色電力采購比例、在園區架設分布式光伏、積極發展“光伏+儲能”、余熱余壓利用、開發智慧能源管控系統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其中,29.1%的調研企業披露了其2023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
然而,增長依然難以擺脫碳排放的約束。在本次調研中,56.4%的企業公開披露了其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總量,其中接近一半(44.0%)的企業碳排放總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上升。
另一個挑戰來源于供應鏈。在調研的企業中,72.4%的企業建立了綠色采購制度。然而,企業尚未有效應對“邁向零碳”背景下供應鏈管理的新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供應鏈管理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傳統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企業的一級供應商,而在雙碳背景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關注點已從單個企業轉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其次,供應鏈管理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從“合規即可”轉變為主動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
這要求企業“向前一步”,測算并披露供應鏈碳排放,通過多種措施激勵供應商減排,并對供應鏈賦能,帶動整個供應鏈低碳轉型。
在調研的企業中,僅有38.8%的企業通過培訓、知識交流、技術支持等為供應商減碳進行賦能,僅有13.4%的企業為供應商減碳提供商務合作或榮譽激勵,僅有9.7%的企業披露了核心供應商的減碳成效。
從自身到生態,綠色治理體系尚需完善
隨著中央、部委及地方的各項政策和制度的陸續推出和落地,中國企業愈加重視雙碳工作,逐步將雙碳工作納入企業治理體系和日常管理運營。
在雙碳治理層面,62.7%的調研企業明確將氣候議題納入董事會職責范圍,由董事會對公司的雙碳目標及進展進行監督;65.7%的調研企業成立了可持續發展/ESG相關委員會,其中,29.9%的企業還單獨成立了聚焦雙碳的組織或部門。
在執行層面,57.5%的調研企業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8.4%的調研企業制定了碳中和路線圖,21.6%的調研企業將減碳績效與董事會/高管人員薪酬掛鉤。在調研時間范圍內,42.5%的企業針對員工或管理層開展了關于雙碳的培訓。
然而,企業在做好自身減碳的同時,應具有更加廣闊的戰略眼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從全球范圍來看,關于雙碳的基礎設施、技術儲備仍不完善,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標準規范的缺失。
為加速推進雙碳標準化工作,2024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有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和標準化技術組織編制了《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了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規劃了重點標準的研制方向。
在本次調研中,僅有31.4%的企業參與了雙碳相關標準制定工作,28.5%的企業在調研時間范圍內開展、支持了雙碳相關課題的研究。
在加強交流、發揮領導力方面,工業制造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倡議網絡,向社會公開雙碳承諾,彰顯企業的氣候雄心。在本次調研中,僅有21.6%的企業加入了雙碳相關倡議網絡。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