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綻放,理想幻滅:追尋蘇轍的河南印記(上)
編者按:
責任編輯:楊嘉敏
炎熱的夏日周末,我盯著書桌前的《蘇轍年譜》,認認真真做了一道數術題。費了很大周章,計算的結果是,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從18歲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到74歲走完波瀾壯闊的一生,55年的仕宦生涯中,工作生活在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大地竟有38年之多,占了仕宦生涯的近70%??梢哉f,他夢想的開始、實現乃至幻滅,都發生在河南。其余的17年,除了居父母喪和被貶之外,在河南之外任職齊州掌書記和績溪縣令,加起來不足4年。
可見,作為仕人的蘇轍,畢生全部政治理想抱負的施展,基本上都發生在中原大地。2024年8月中旬,我從成都出發,踏上了河南之旅,沿鄭州—開封—商丘—周口—許昌—平頂山一線,尋訪了蘇轍的河南印記。
陳州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陽區的古稱,圖為陳州蘇子讀書園雕塑,從左至右分別為:蘇軾,張耒,蘇轍,張方平。 ?攝影 夏欽
開封:夢開始的地方
蘇轍的入仕之路,一開始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嘉祐元年(1056)三月,18歲的蘇轍懷揣著“奮厲有當世志”的理想,隨著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千里迢迢,走陸路趕到京城開封,參加成年以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父子三人從眉山出發,經成都,過漢州、德陽、羅江、綿州、魏城、武連,經劍門關、大散關,穿越秦嶺,再從陳倉、眉縣橫渠道、鳳翔府城、長安、澠池、洛陽,歷時兩個多月,才奔向夢寐以求的汴京開封。
斯時的北宋首都東京開封,有人口約一百萬,是世界上城市化進程最高、商業最繁華的城市。在迪特·庫恩所著的《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一書中,曾這樣激情滿懷地寫道:“在這個地方,有權勢的、有財富的、有教養的、追求時尚的人以及四處謀生的流浪者都混居在一起,成為都市人;在這個地方,金錢、房地產和經濟上的成功,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地方,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獲得或失去財富?!?/p>
蘇轍父子三人農歷五月到達京城時,適逢這年天氣異常,大半個北宋都是暴雨成災,四大護城河之一的蔡河決口,汴京城里一片汪洋,洪水沖毀官衙民房數萬間,人畜死亡成百上千,流離失所者更是不計其數,大雨直到七月上旬才慢慢消停。遇上這樣的極端天氣,要想找好點的落腳之地不容易,蘇家父子三人便寄宿于一個叫興國寺浴室院的僧廟,有點相當于今天的文藝青年北漂住地下室。當然,彼時的蘇轍兄弟所不知道的是,日后成為他們主考官的歐陽修一家也在為住宿發愁,“一家惶惶,不知所之”,而回鄉奔嫡母喪返京的梅堯臣,也因城內積水,只好暫住小舟上。
想必讀者諸君和我一樣疑惑:一直在眉州下轄的眉山縣生活的蘇轍兄弟,為何不參加本州將在秋天舉行的解試,而是千里迢迢舍近求遠耗財費力到京城參加開封府的解試?
這里,有必要宕開一筆,贅述一下宋朝的科舉制度,以及它們與戶籍的關聯。
宋朝的科舉制和戶籍制緊密結合在一起,各州郡的解試錄取人數,朝廷根據各地人口多寡、經濟優劣進行統籌考慮,首都開封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分得的“解額”,自然要比普通的州郡多得多,考中率自然也要高得多。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高考,不同區域的重本率不同一樣。為了照顧以下情況的考生能在京城參加開封府的解試,宋朝產生了一種叫“寄應”的制度:學子隨當京官的父親或落戶京城的親戚難回原籍趕考者;出生地不在開封但有開封戶籍,或者在開封府轄區住滿七年者;有京官擔保的外地考生。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蘇轍兄弟,風塵仆仆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參加開封府的解試,自然就是看中它的高錄取率,而蘇轍兄弟能符合參加開封府的解試條件,唯一的可能原因就是“有京官擔?!?。在當時三蘇的朋友圈中,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只有京官到益州當成都府尹的張方平和文壇領袖歐陽修。盡管后來留存的史料闕如,但爬梳歷史及后來三蘇對張方平、歐陽修的景仰與尊敬,也能找到蛛絲馬跡。直白點說,蘇轍兄弟的科考之路,和現在的“技術性高考移民”差不多。
蘇轍兄弟順利通過了開封府的解試,兄長蘇軾還取得了第二名,俗稱“亞元”的好成績。在第二年的省試和殿試中,都順利入圍,《宋史·蘇轍傳》稱蘇轍名列“五甲高等”。兄長蘇軾本來名列第五等,但因之前省試中《春秋》墨義得了第一,按照慣例可以提升一等,名列“乙科”第四等。由此可見,蘇轍兄弟在此次科舉考試中的名次比較靠后,在進士科388人中,排名應該在200名之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從小指點他們學習的父親蘇洵不甚擅長詩賦,他們在這方面受的訓練少,后來以詩歌創作聞名遐邇的蘇軾,居然在第一場詩、賦考試中被“黜落”,即沒有及格。盡管蘇轍只考中了第五等,但兄弟二人同時高中進士,并且還因得到被譽為“一代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