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一噸”,不如“微言一克”丨戴海斌的2024年閱讀札記片段

“二三好友,聚眾讀胡”,竟至于有如此局面,“民間學術”所凝聚的能量與體現的公心,讓人感佩

責任編輯:劉小磊

時近年末,蒙編輯注念,詢我“今年看了啥非虛構類的好書”,并囑“有值得推薦的,略加評點,寫個年度書單”。我讀書雜而亂,向少章法,整年來在學校中囿于“耳學之制”,匆匆碌碌,幾無力自拔,平心靜氣地正經讀書反而寥寥,此最為恨事,又豈敢學了“評點家”做派一通批點識別,甚而大膽老臉開起單子來?以下文字,就本年較認真讀過且印象深刻者,略擇數種,稍為敷說,只能算是抄書備忘的“札記”之屬,并無“薦讀”的深意,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一、《中國歷史研究入門》

日本學者礪波護、岸本美緒、杉山正明合編《中國歷史研究入門》中譯本上下卷(鄒怡譯,中西書局2024年10月),新鮮出爐,書中附有我寫于2024年2月28日的一段“閱讀感言”。此書原版于2006年,我買了日文本,寫文章有過參引。本年初,承出版社信任,見示譯本,先睹為快,又重點重讀了“近代”部分。

東瀛學界一向有隔一段時期編纂研究入門書的傳統。此書由29位一線研究者共同執筆編寫,算是目前關于中國史(從先秦至近現代)最近一種“入門書”。所謂“支那學”“東洋學”與當代中國史研究不乏共通的一面,當然也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本書通過“視角”“研究”“史料”三個層面,呈現學術進展的整體樣貌。書中對于“近代”的時期劃分基本從舊,但充分注意研究理路的更新,如強調中國近代史超越“革命”的“連續性”一面、重視中國內生發展因素,等等。作者有清晰的主體意識——“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是從他者視角入手的歷史研究”,對日本而言,中國史歸根結底還是外國史,反映在“研究進展”的解說上,無論是從“地域”視角清理明清以降社會內生制度及政治文化,抑或以“亞洲”為方法來為中國史定位,其共同之處落在打破絕對的“國家”框架。傅斯年論史,嘗謂“本國人雖然能見其精細,然而外國人每每能見其綱領”。(《史料論略·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中國讀者對于此類“研究入門”的運用,除了直接獲取資訊,更大價值或在借助“他者的視角”反觀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蔽。在此意義上,本書“近代”“現代”兩章,最宜與第十二章“世界中的中國史”并看。

本書既為“研究入門”,對初學者十足友好,關于“研究法”和“史料”,各章均有“丁寧”(鄭重其事、懇求周到的)解說。又專辟一部,從“目錄學”“金石學·考古學”“地理學”三個方面詳說“史料解讀法”,并設附錄,介紹資料收藏、文獻檢索等基礎問題。日本人研究向以實證見長,但時代變化也在塑造新的學術生態,新一輩作者敏感到“史料與研究的巨大變化”——過去備受推崇的“旁征博引”是只有少數研究者依賴個人能力和研究條件方能具備的本領和特權,而“現在‘旁征博引’已成為一項稀松平常的工作”。本書各作者不同程度均在反思與回應這一命題。作者之一岡本隆司引用前輩學者市古宙三告誡之言:“將已知的內容振振有詞地換個說法,只能算作隨想評論,稱不上學問研究?!?span class="nfzm-web-style--kaiti"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Kaiti, Kaiti SC, STKaiti;">(《近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 (增補版)》),感慨在當下“如此便利的時代”,史料的積累和駕馭反而成了問題,結果是“缺乏素養和自制的粗陋議論及著述竟大行于世”。(頁383—384)東鄰學界出現的問題,同樣見于神州,由此引發士夫羞惡之感甚或過之。茲事體大,不可造次。岡本隆司有二語,辭近旨遠,在此引錄,愿讀者三復斯言為幸——

“魔鬼藏在細節里。用簡化的概念、模式、數值來替換、理解豐富多彩的歷史事實,是一種求知上的怠惰,一種對歷史的褻瀆,一種知識上的傲慢?!拍?、理論最終只能作為立論的參考和通過歸納得到的結論,而不能作為進行解釋和演繹的出發點和公理。學說歸根結底不是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