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全球瘋搶,“地溝油”變“黃金油”

中國用“地溝油”生產的生物柴油價格更便宜,而歐洲主要用菜籽油作原料。

圍繞生物柴油的銷售問題曾爆發知名的“石油反壟斷第一案”。

搶油大戰正在看不見的地方拉開帷幕。

發自:成都、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夜晚的成都春熙路,收油人在收油。南方周末記者施璇/圖

夜晚的成都春熙路,收油人在收油。南方周末記者施璇/圖

晚上8點30分,成都春熙路上的火鍋店正值用餐高峰。店里人聲鼎沸,食客們在辛辣的紅油湯底間“交換口水”。門外,一輛輛滿載著空油桶的面包車從城郊趕來,收油人進入工作時間。

他們穿著耐油污的牛仔布工作服,將幾個超大的空油桶疊放在平板車上拉入餐廳后廚,置換出盛滿餐廚廢油的舊油桶。來回不到20分鐘,一家餐廳的舊油清理完畢,收油人開車奔赴下一家。

這些餐廚廢油,常被人們喚作“地溝油”,但這一表述并不準確。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狹義的“地溝油”是指從餐飲業下水道和隔油池中提取并簡單加工的廢棄油脂。其與泔水油(從餐廚垃圾中分離回收的油脂)、煎炸廢油一并都屬于餐廚廢油。

“地溝油”一度讓人談之色變,但過去十年,“地溝油”已悄然發生變化,成為有著巨大經濟與環保價值的“黃金油”。

被收集起來的餐廚廢油大部分會流向處置公司,被加工成工業級混合油(Used Cooking Oil,下稱UCO)。而UCO是生產生物柴油和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原料,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是全球市場爭搶的對象。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UCO出口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1-9月,中國UCO出口總量達到了212.46萬噸,同比增長55%,已超過2023年全年的出口量。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新加坡。

“地溝油”為何遭瘋搶?

為“地溝油”代言

2011年,在荷蘭讀環境能源碩士的上海小伙劉疏桐看到一則新聞:荷蘭航空將“地溝油”作為燃料,助飛機上天。

那時,在他及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里,“地溝油”是威脅食品安全的公敵、需重點打擊的對象。

2012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通知,禁止將“地溝油”生產加工為食用油,并對制、售行為入刑。

雖然監管嚴格,但處于產業源頭的收油市場實際上還是一片蠻荒。

成飛在2012年前后進入成都收油市場。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那時的收油市場更像是搶山頭的人情江湖,誰來收、怎么收,都沒有明確規定。他和妻子每天傍晚出門收油,夜里一兩點收工。晝伏夜出、重體力、工作環境差,賺“毛毛錢”,“壓根就沒人看得上這一行”。

他們將從餐廳收來的廢油賣給油脂處置公司,之后加工為動物飼料混合油。但2013年后,飼料中也禁止添加廢油脂。

此外,還有少部分廢油流向生物柴油廠商。生物柴油主要用于環保增塑劑,后者可用于PVC(世界第三大合成聚合物塑料)的生產。

當時的餐廚廢油,還無法支撐起生物柴油廠商的需求。

根據生物柴油龍頭卓越新能(688196.SH)在2014年首次提交的招股書,中國廢油脂市場主要以個人經營為主,而對個人從事廢油脂經營業務無統一的法規。卓越新能甚至需進口相當份額,以滿足原料需求。

在荷蘭,劉疏桐看到了把“地溝油”轉化為交通燃料的可能性。整個歐洲為了減排,開始在車、船、飛機上試用生物燃料。

好奇心驅使他進入荷蘭航空的生物燃料供應企業SkyNRG工作,后來逐漸負責亞洲區業務。劉疏桐的主要職責是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地尋找“地溝油”和其他生物燃料,然后運往歐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