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知青歲月
上山下鄉雖然停止了,但它留下的嚴重后遺癥卻至今沒有消弭。大部分下鄉青年返回城市后找不到工作,沒有住房,只能當清潔工、營業員;與農民結婚的知青,極少部分因為結婚成家留在當地就業,大部分為了返城與配偶離了婚。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返鄉:前年她是個學生
徐建春高小畢業回到家鄉山東省掖縣(現萊州市)過西區后呂村時才15歲。因為土地改革,按照人頭,呂村每戶都分到土地,家里勞動力不夠,每年缺柴缺糧,女兒想接著讀書,但母親想讓她幫忙回家種地。
徐建春家和村里另四戶人家組成一個互助組,參加農業生產。從沒有種過地的她,在老農的幫助下,掌握了耕、耬、鋤等莊稼活。
1952年10月,在徐建春回鄉不到兩年的時候,《山東青年》雜志以《前年她是個女學生,現在成了模范的互助組組長——模范團員徐建春訪問記》為題,介紹了她回鄉和擔任互助組長的經過。徐建春成了名人。
1953年,新中國出現首次經濟危機:農業減產,糧食短缺,城市就業困難。政府決定壓縮中小學,要求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為了起到宣傳效果,徐建春作為響應這一號召的生動范例,被推向了全國。
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報》轉載山東《大眾日報》的文章《徐建春——農村知識青年的好榜樣》,這是黨報為全國知識青年正式樹立起的第一個先進典型,短短幾個月里,徐建春接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