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大地70年,愿以百姓心為心
2024年,新中國已經走到成立75周年的路口?;厥走^往,國家和人民生活發生的變化猶如一幀幀電影畫面飛速閃回。如果將目光聚焦于南粵這片土地上,則能在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的變化中捕捉到美好生活的建設足跡。
建設,在人民的手中發生,最后又以成形的結果回到人民的生活中。那么,南粵大地過去的建設到底如何發生,又如何顯于生活?背后又有哪些閃光時刻?
衣:從“南國一枝花”到產業集群
廣東地區的紡織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廣州市。1958年,廣州第二棉紡廠成立,被稱作廣州紡織產業起步初期的標志性事件。擁有五個車間的二棉廠,相較過去能生產高檔針織用紗和特種紗線,是華南地區的第一家專紡高支紗的棉紡廠。
二棉廠在正式投入生產之后,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革。起初,在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產能提高是工廠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在80年代到90年代,二棉廠的技術突破成為當時的新關鍵,通過引進海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完成了產品質量的再升級。期間還聯合其他紡織廠推動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完善——搭建從紡線、織布到服裝的完整生產流程。作為奠定了廣州紡織發展重要根基的棉紡廠,二棉廠廣受民眾歡迎,其產品一度被稱作“南國一枝花”。
當時,有些上衣甚至一件難求,需要排隊購買。在那個物質還相對匱乏的年代,衣服的款式有限,但廣州生產的服裝卻在一段時間內引領了時尚潮流。
在21世紀的前十年,城市發展轉型進入提速階段,產業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下,2010年,廣州第二棉紡廠完成了使命,從此進入歷史階段。但在二棉廠及其他紡織廠的前期鋪墊下,廣州市的紡織產業集群逐漸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到如今,不論是亞洲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紡織品批發市場——廣州國際輕紡城,還是“全球紡織看華南,華南紡織看中大”,都在昭示著人民勤勞的雙手,正在讓廣東輕紡為世界所見。
廣州第二棉紡廠舊址
在穿衣這件事上,南粵甚至全國,從原來的買布裁衣、成衣款式選擇極其有限,到如今一年四季款式更新的速度不斷刷新。而在產業集群的背后,是數千萬具體的廠家、經營者。他們在布料生產、服裝制造上順應時代潮流,在經營上則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成立于1954年的建行廣東省分行幾乎是同時代成長起來,在以支持家園建設為基礎的同時,多年來也在支持廣州紡織服裝產業這個如今已是萬億時尚產業集群的發展。行至今日,產業鏈上的不同經營者都是金融服務的需求者。物流方面,運輸經營者的交通工具迭代,需要資金貸款,建行廣州海珠支行則幫助具體的經營者提交材料申請“粵興貸”。
懂小微企業的痛點,才能更懂如何服務民生。建行在業內首創“惠懂你”平臺經營模式。截至2024年10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30萬戶。
在直播電商如火如荼的這兩年,布匹商也乘著這股東風,同時用上了建行針對性開發的資金智能監控功能來保證線上銷售的資金安全。
一個產業集群發展至今日,與穩健服務的金融機構密不可分。
食:從“嶺南第一雞”到廣吃天下鮮
當衣可穿暖又能實現時尚自我的表達時,食又如何?
“食在廣東”的說法無疑給出了答案。過去七十多年,南粵這片土地逐漸滋養出富饒的風味。
民國時期就被稱為“嶺南第一雞”的清遠雞,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廣東省內基礎設施的發展、交通線路的四通八達,逐漸走進全省的千家萬戶,成為數千萬人的餐桌美味。
1959年,全國家禽生產現場會在清遠召開,清遠雞的美譽借此進一步打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清遠雞入選“國宴”。在這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東省在清遠雞的養殖和加工上也實現了進一步的產業化發展,讓更多清遠雞能端上普通人家的餐桌。
此外,在品種的保持和培育上,廣東省還啟動了白羽肉雞的自主培育工作,培育出“廣明2號”等品質,進一步將清遠雞這道美味完成產業化、科學化的深度發掘和穩定保持。
在一飲一食上,廣東人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度過了曾經物資有限的年代,在選好食材、烹佳肴上實現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甚至,在守護美味傳承和發展的路上,聚焦建設美好生活的建行廣東省分行也在其中發力。一家家能穩健經營的餐廳,陪伴食客跨越時間,穿行歷史,需要穩固的客流和強勁的資金流。
以廣州酒家企業集團的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利口福為例,其生產的點心、面包西點等廣受居民歡迎。但經營過程中,不同渠道的成本提高讓經營者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建行廣州荔灣支行選擇運用眼下的現代化金融工具,推廣有價券及商戶補貼等新功能應用,向利口福廣州地區的160家門店發放“建行生活”定向優惠券。
廣州酒家
商戶補貼讓商戶實打實實現成本的降低,而定向優惠券則為利口福引來了大量客流,助其銷售數據再創新高。
此外,從食材源頭入手,降低享用美味的成本也是善用智慧和雙手的人民想到的解決辦法。例如愛吃魚的廣東人在研究如何高效、科學、安全地養好一塘魚上,也可以花上幾十年的時間。中山的生魚養殖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前;原產自新疆的丁桂魚也在2001年被養殖戶引入廣東進行規?;B殖。
為讓廣東人不僅能食“靚雞”,還能廣吃天下鮮美魚味,2015年,建行“小微企業貸款”上線,通過對具體養殖戶的養殖規模進行完整的調研后,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
截至目前,廣東省內有120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87萬個家庭農場、5.02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000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農業發展與民生緊密相連、唇齒相依,關系著千家萬戶的一飲一食,特色農業的產業發展也是鄉村振興、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百千萬工程”的具體落實。截至2024年10月末,建行廣東省分行已為全省超過27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740家農業龍頭企業累計授信超380億元,信貸投放超220億元。
?。簭牡谝还P住房按揭到城市更新
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南粵大地。廣東省的整體發展進入新階段。機遇在這片土地上繁茂生長,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挖掘生活的可能性和未來。發展的先鋒號角不僅在產業模式中吹響,也會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中吹響。1980年,中國房地產的發展邁入第一年,“住房商品化”的落地讓住房制度的改革就此開啟。
從外地來到廣東發展,或者本來就在廣東發展的市民,在當時想實現一次性全款購房依然面臨不小的壓力。1990年4月,一個做小生意的市民想做住房交易市場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廣東省江門市,一家小雜貨店的店主呂錫超,嘗試性地向建行江門市分行遞交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申請。
沒有想到的是,僅在不到半個月后,江門市分行的團隊反復研討,對這筆此前從未辦過的貸款打開先例。于是,建設銀行江門市分行成為全國首批開辦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的分行。呂錫超的這筆貸款批下來后,拿到了25811.28元貸款,期限6年,他順利住進了自己的房子。
安居樂業的安居,不僅在于房子,更在于人民親自建設和每日生活的這座城市。城市在更細節處的生活基礎保障關系著人民的生活質量。1950年到1952年,西村發電廠的一、二號發電機歷經修復后,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第一大火力發電廠。1994年后,廣東省的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和全社會用電量均穩居全國第一位。
改革時刻發生,電力發展也不例外。2001年,廣東電力率先在全國推行廠網分開改革。電力改革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澳睦镉薪ㄔO,哪里就有建行”則表明了建行廣東省分行在電力建設上同樣緊緊跟隨。
近幾年,綠色能源不斷走進大眾的目光中。抽水蓄能電站的出現讓發電逐漸往更綠色、可持續的方向轉變?!稄V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加快開工建設惠州中洞、肇慶浪江等8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980萬千瓦;新增投產陽江、梅州兩座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2024年10月,南網儲能公司廣東陽江抽水蓄能電站累計調節電量超100億千瓦時,關鍵運行指標優異。該電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單機抽水蓄能電站。南網儲能公開信息顯示,陽江蓄電站投運以來累計調節電量達到100.1億千瓦時,其中抽水電量55.6億千瓦時,發電電量44.5億千瓦時,機組安全啟停近8500次,所發電量相當于200萬居民用戶一年的用電量。通過儲能和調節電網,抽水蓄能電站保障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生活、生產用電的穩定性,讓家家戶戶窗口那盞照亮生活的燈璀璨不息。
“這類建設項目對資金的時效性、穩定性的要求相較其他項目會更高?!苯ㄐ袕V州開發區分行項目負責人介紹道。建行廣州開發區分行積極響應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充分發揮金融力量,推動各抽水蓄能電站高速發展。截至2023年,建行廣州開發區分行已與南方電網集團就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陽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梅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等多個項目達成合作關系,給予優惠的貸款利率,提供超155億元固定資產貸款授信額度,累計投放綠色貸款金額超15億元。
行:從第一條地鐵到海天暢行
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歷程中,衣食住行的“行”又給出了怎樣的發展軌跡?
1999年,廣州地鐵1號線正式通車,這是廣東省廣州市第一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也是中國國內第一條由地方政府自籌資金興建的地鐵。1993年動工的這條地鐵線路,背后的資金籌措也是寫滿不易。但自此,廣東省的公共交通組成結構進入新篇章。
2000年,新白云機場啟動建設,歷時4年竣工。2012年8月3日,白云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開工,滿足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50萬噸、飛機起降62萬架次的使用需求。
2020年9月,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工程計劃在2025年完成。預計到那時,白云機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機場。
當地下的軌道交通和藍天上的航運在雙向并進中發展時,珠江水系滋養的廣東省也在將目光投到不遠處的海面上,思考如何讓珠三角兩岸的城市縮短往來時間。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全長約24千米,其中海底隧道段長達6.8千米,每日經深中通道過伶仃洋的車次平均達到10萬輛。
深中通道
一道“飛虹”架設在海面上,牽起中山和深圳,讓原來兩地之間1.5-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約30分鐘。深中通道的落成促進了珠三角兩岸各個方面的往來互動,加速了大灣區融成更緊密相連的家園。
以深中通道戰線最長、體量最大的標段中山大橋為例,建設過程中需要長期、穩固、及時有效的資金支持?!爸猩酱髽蚝淆堅诩?,既是項目搶工的關鍵點,也是大額資金的需求時期。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都緊密關注銀行資金到賬以便及時彌補項目的資金缺口。這些年來,廣東建行的服務從未讓我們失望?!碧崞鹳J款資金的劃轉使用,深中通道還貸中心總會計師給出了高度評價。
深中通道加速了大灣區內經濟、文化的流通速度。對內,大灣區經濟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持續賦能民生發展,讓大灣區人民在周邊城市間的親友互動、工作發展、美食體驗更加便利。
以建設為基的建行,在方方面面支持灣區實體大型工程的建設,讓城市間的交流更加緊密,推動灣區融合發展。近五年來,建行廣東省分行累計貸款支持重大項目超760個,投放金額超2500億元。截至2024年10月末,基礎設施貸款余額已突破4000億元。其中,2023年以來,廣州越秀支行為地鐵10號線、13號線二期工程等7條路線累計投放近8億元固定資金貸款。
建行廣東省分行將金融為民、服務民生融入在人民對一飲一啄的關注中,點燃南粵大地上的一團團煙火熱氣。
從1954到2024,以建設利民生為初心,更“愿以百姓心為心”。70年間,國有大行的足跡遍布南粵大地,一次次“在場”,將金融“五篇大文章”一筆一劃寫進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藍圖里,與粵港澳大灣區日新月異的發展動能一道,融入建設美好生活的事業中。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