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安魂曲》為震亡者安魂
“死亡降臨,大地震動,”莫華倫說,“這歌詞太適合紀念汶川大地震了?!彼?月12日晚演出的威爾第的《安魂曲》中擔任男高音。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曉佳 陳晨
“愿永恒之光照耀他們”
“死亡降臨,大地震動,”莫華倫說,“這歌詞太適合紀念汶川大地震了。”他在5月12日晚演出的威爾第的《安魂曲》中擔任男高音。
晚八點,石室大教堂內華燈齊亮,空氣悶熱。包括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在內的700名觀眾在大教堂內坐定。指揮家余隆站到了祭臺前專門安置的指揮臺上。80人的廣州交響樂團和70人的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在教堂的前排排成了長方形的樂池。
在全場屏息中,《安魂曲》第一樂章以極弱的力度開始。接著,在加弱音器的大提琴微弱的下降音形后,弦樂奏出A小調和弦,男高音莫華倫和男低音龔冬健禱告般柔和地用拉丁語唱出“安息”二字。女高音、意大利歌劇院的獨唱演員孫秀葦安靜地唱出“天主賜予他們永恒的寧靜和安息”,與第一小提琴頗具感情的旋律完美地交織在一起。管弦樂和人聲混合的交響,回蕩在亞洲最大的石頭建筑的教堂肋骨形的穹頂和四壁間……
一輩子寫了《弄臣》、《茶花女》、《假面舞會》、《阿依達》、《奧賽羅》等經典歌劇的意大利作曲大師威爾第·朱賽佩(Verdi, Giuseppe 1813-1901),在1874年寫了悼念意大利詩人、小說家曼佐尼的《安魂曲》,5月22日曼佐尼去世一周年的時候,在米蘭馬可大教堂,威爾第親自指揮120人的交響樂團和100人的合唱團首次演出。后來這部《安魂曲》在歐洲各地流傳開來,成為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并駕齊驅的19世紀最偉大的宗教題材合唱作品。
當這部《安魂曲》寫作時期,由法國工程師稽明章(Guillemin)按哥特式風格設計的廣州石室大教堂正在建設,它于1863年奠基,1888年落成。一百多年后,它們在石室會合,祭獻給“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難者逝世一周年。
安魂曲在西方通常都是在教堂演出的,在中國的教堂中這是第三次演出,也是第一次演出威爾第的《安魂曲》。莫扎特的《安魂曲》分別于2006年在北京王府井教堂和2008年在上海徐家匯教堂演出。2008年5月,由鄧小平女兒鄧榕率領的中國愛樂樂團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在保祿六世大廳為教宗本篤十六世演出,被國際報章稱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