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烤?重回“頂流”:年輕人的味蕾狂歡與市場新氣象

來自外部的良性競爭并不會改變經典。當一個品牌已擁有足夠強大的聲量,更重要的影響力其實是提升整個品類在市場中的地位,提升行業發展的信心。在當下的環境里,或許餐飲的重新繁榮比任何行業都直觀。在愛吃會吃的中國人面前,餐飲業的欣欣向榮是生活正在穩步向好的信號,而餐飲行業自身,同樣需要看到先行者的成功。

你會為吃一頓飯排隊7小時嗎?近兩個月,北京朝陽合生匯正在經歷這樣的盛況。

新店排隊不算稀奇,但像烤匠這樣從早上10點到凌晨1點不間斷排隊的餐廳,近年的確少有。由于等位時間基本在7小時以上,9月末以來,北京的黃牛開始承接新業務,代客去烤匠排隊,一個號最高曾賣到200元。在社交平臺上,年輕人甚至為吃這條魚研究出各種攻略:早起,沖員工通道吃開門第一波;或者晚到,凌晨取號吃宵夜。

線下消費已經許久未見如此盛況。盡管各地一直在努力提振消費,但商場的人氣的確已經大不如前,經濟復蘇需要時間,人們的錢包掏得也比以往更加謹慎。在這種情況下,一家餐廳竟可“逆勢增長”,這隱隱發出一種信號:沉寂已久的烤魚正在重新引爆餐飲界的熱潮。

有限的消費,投向誰家?

關于消費,一個不可忽略的錯位在于,雖然宏觀經濟正在以緩慢的態勢復蘇,但人們的消費意愿仍趨保守,GDP增速為5%的背面,是居民對于未來收入預期普遍的謹慎判斷。

幾乎每個行業都在經歷陣痛:服裝、地產、教育、餐飲……根據《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2024》,2023年,全國餐飲業收入為3.5萬億元,增速已經下探到近十年的谷底。很多堅持了十幾年的餐廳都在近兩年倒閉,其中不乏遍布商場的連鎖品牌。為了最大化吸引客流,行業開始出現降價現象,甚至是米其林餐廳帶頭“走下神壇”,宣傳工作日套餐和打折券。當五星級酒店的自助餐廳都加入這場混戰,開始售賣不限次的年卡,這說明整個行業都已陷入一種競爭的焦慮。

而在消費者這一端,有限的資金到底該投給誰?常規的考慮是低價,但其實不然。從上海政府發放消費券后市場和社交平臺上的反饋可以看出,人們更喜歡光顧那些品質出眾的餐廳,哪怕人均價格稍貴。當人們習慣于注重生活品質,那么謹慎的消費就要帶來最大化的用餐體驗。

首先被放棄的就是那些華而不實的“漂亮飯”:華麗的餐桌布置、精致的擺盤、足以占據半張桌子大小的餐盤和盤中一口就能吃完的食物,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朋友圈里。如果說過去追求“出片”還是用餐的目的之一,那么今天吃飯這件事已逐漸回歸對味道的期待。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年輕人聚會時為什么更喜歡火鍋、烤魚?,F做的“鍋氣”,本身就是對用餐者的尊重,口感也絕非沒有熱氣的炒菜和冷凍點心可比。疫情后的餐飲消費明顯帶有更多社交屬性,人們需要通過餐飲場景加強情感交流,因此用餐氛圍“熱鬧”“火辣”的餐廳大受歡迎。無論口感、氛圍還是體驗,烤匠都踩中了消費者的“點”。當三五好友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烤盤旁邊,新鮮的食材在湯汁中散發出濃郁的香味,麻辣烤魚配上冰鎮飲料,味蕾得到最豐富的刺激,暢所欲言的熱情也隨之被烘托上頂峰。因此,烤匠在北京開業一個月以來持續爆火、周末取號1500桌的原因,自然就不難理解——在當下,烤魚當然是與生活氛圍絕配的飯。

烤魚為何“復蘇”

事實上,烤魚的爆火已經不是第一次。2015年前后,國內曾有過一波“烤魚熱”,一些連鎖品牌趁勢擴張,進駐各大商場,經過十年大浪淘沙,至今仍堅挺著幾個品牌,但熱度已經大不如前。

然而消費者對烤魚的認知度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爵~起源于川渝,歷史悠久,即便在所謂“沒落”期間,食客也仍保持著吃烤魚的習慣??爵~品牌在過去十年大體呈區域化發展,京津冀、華東、川渝等地區各有自己的優勢品牌。

相比于接受一個全新品類,人們熟悉的品類“復蘇”顯得稍微輕松一點。上一輪烤魚的走紅已經讓人們熟悉了烤魚的主要味道和吃法,而且復購率極高。根據沙利文的《中國烤魚市場現狀和未來趨勢分析》,烤魚消費者中超過一半每月會食用1-3次,接下來只需要一個強勢的品牌將整個品類帶火,市場就能重回經典。而一份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會員百萬以上的中餐品類,消費者平均復購率在10%-15%之間,而烤匠的復購率為15.75%,算是名副其實的“強勢”。

挑起這個“領頭羊”擔子的是烤匠,原因不難理解。對于任何餐飲品牌來說,口味都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十年前烤魚風靡大江南北,靠的是品類新、口味多,但后來低迷也是因為跟風推出太多五花八門的口味,失去了品牌的護城河。沙利文報告指出,麻辣口味是烤魚顧客的首選,普及度高達93%,而烤匠的菜單正是圍繞著麻辣烤魚,佐以其他辣味燒烤和飲品,聚焦效應相當明顯,而且十年來固守經典。在麻辣味這條垂直賽道上,烤匠又不斷迭代,于2022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家受歡迎的餐廳,往往會陷入盲目擴張的陷阱,但烤匠并沒有過早地做出開遍全國的決定。過去十年里,烤匠僅在四川和重慶兩地開了70家直營店,高度聚焦烤魚的發源地川渝。今年首次走出川渝在北京開店,也是經過了嚴格的調研判斷和市場調查。數據驗證了這種經營策略的正確,自2022年至今,在并不景氣的消費環境下,烤匠新開的20家門店近三年可比營收數據增幅上漲均超過9.3%。

在這個時間點“橫空出世”一家餐廳,帶動整個烤魚品類的爆火,看上去是偶然,實際上是一個品牌深耕細分市場后的必然。

火的不是一家,是一個行業

對于那些生活在川渝的人來說,烤匠是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出現的元素,11年深耕川渝市場讓這個烤魚品牌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不吃火鍋,就吃烤匠”已經成為許多外地游客到成都學會的第一句slogan。

如同茶顏悅色之于長沙、狗不理包子之于天津,烤匠便是成都的一張美食名片,從原本就以美食著稱的川渝印象中脫穎而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品牌認可度已經讓烤匠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巴蜀笑星“鐵三角”之一的評書人李伯清也是烤匠的粉絲,早在2018年烤匠品牌升級時,他就曾代表當年的90萬烤匠會員品嘗了第一口全新升級的烤魚。麻辣烤魚和散打評書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巴蜀文化的不同切面。

今天,烤匠擁有的會員數已超過500萬人,他們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為這條烤魚“賣安利”。張惠妹、姜云升等眾多藝人在成都活動時,都曾收到這份“安利”,烤匠還因此為張惠妹的歌迷免費送出一萬條魚,讓烤魚與年輕人、演唱會緊密掛鉤。

其實烤匠捕捉到的是流行的精髓:無論何種文化,必須向年輕人靠攏,搭住年輕人的“脈”,才能爆發出更強的生命力。飲食,就是既要年輕,又要經典。

源于川渝的烤匠進京同樣爆火,這不僅是一家品牌的跨區域擴張獲得成功,更讓整個品類重回消費者的視野。借由烤匠重新帶火烤魚,已有知名火鍋品牌入局烤魚賽道,不過也有食客去嘗鮮后發現,“環境、產品甚至烤魚鍋都很像在復刻烤匠?!睙o論如何,這是烤魚品類正在重新崛起的信號。

烤魚的這種繁榮,甚至有了超越火鍋的勢頭,或許它真的將成為餐飲界下一個熱門賽道。品類的繁榮必將吸引更多品牌進入,對于身在其中的參與者而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來自外部的良性競爭并不會改變經典。當一個品牌已擁有足夠強大的聲量,更重要的影響力其實是提升整個品類在市場中的地位,提升行業發展的信心。在當下的環境里,或許餐飲的重新繁榮比任何行業都直觀。在愛吃會吃的中國人面前,餐飲業的欣欣向榮是生活正在穩步向好的信號,而餐飲行業自身,同樣需要看到先行者的成功。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