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 專訪《中國知青史——大潮》作者劉小萌
這本書的再版,從申報到批準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奧運結束后的第一天,才戲劇性地獲知允許再版的消息。再版一本書怎么就那么難?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和內地的大學生比起來,臺灣大學生對中國當代史的了解要多很多。包括對‘文革’、對知青史的了解。”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員劉小萌去年曾在臺灣一所大學執教,他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讓他們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對“文革”的了解。結果第二周,他在課堂上看到了穿綠軍裝、戴紅衛兵袖章、揮動著毛語錄本和唱著造反歌的學生們……這讓他感到很意外。
相比之下,大陸的青年,對那段歷史卻很隔膜,這讓劉小萌和他的合作者定宜莊很沮喪。
劉小萌是1968年到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插隊的,1973年,放羊倌劉小萌轉回河北保定原籍,在完縣(今順平縣)當起了農民。一年后,有文化、能吃苦的劉小萌當上了生產隊長。兩年后,劉小萌被縣里推薦去保定技工學校讀書,把農業戶口恢復到城市戶口,而他更關注的是那些返鄉的知青。
1998年,劉小萌和定宜莊出版《中國知青史》,成為知青研究領域最權威的研究者,這部以史實全景式記錄知青史的作品,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讀書”。
2009年2月,為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四十周年、建國六十周年,《中國知青史》被當代中國出版社修訂再版。11年過去了,這本書仍然是知青史研究中的代表作。
2002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座知識青年紀念館“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鄉開館。這個鄉原本叫大李莊鄉,1955年,毛澤東親筆在這里寫下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 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68年7月15日,郟縣成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之后大李莊鄉正式更名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鄉” 圖/CFP
劉小萌的畢業證,這個下鄉知青更關心返鄉知青的命運 圖/劉小萌
劉小萌與牧民小孩和大白狗的合影 圖/劉小萌
說真話的野史
南方周末:出版商說,《中國知青史》能再版不容易。10年過去了,你怎么看待這部作品?
劉小萌:如果說《中國知青史》再版有一點意義,首先是它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當代史真相的窗口,這是當初寫知青史的一個出發點。時間在流逝,社會在變遷,人們對那段歷史表現出的普遍無知與冷漠也在加劇,已經釀成了嚴重的后果。
這本書的再版,從申報到批準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奧運結束后的第一天,才戲劇性地獲知允許再版的消息。再版一本書怎么就那么難?當然我們還是很幸運。
林彪在“文革”中有一句名言:“‘文化大革命’成績最大最大,損失最小最小”;我想真實情況卻是:“文化大革命”損失最大最大,我們得到的教訓最小最小。
10年前,本書初版時,有過知青經歷的人大約在50歲上下,當時他們對未來還抱有某種希冀和幻想,10年后的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南方周末:在座談會上,你提到知青史研究,你對研究的狀況怎么看?
劉小萌:我和定宜莊的《中國知青史》并不是第一部。早在1980年代,美國學者托馬斯·伯恩斯坦就寫過一部奠基之作,漢譯本就叫《上山下鄉》。
1990年代國內陸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