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協同不足,建筑業低碳轉型誰能破題?|2024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

建筑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關鍵領域,其低碳轉型對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盡管建筑行業已在多方面積極行動,但在治理體系、碳排放管理、綠色供應鏈構建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責任編輯:鄒力

建筑行業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占比達30%-40%,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總二氧化碳排放的37%,是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領域。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建筑規模不斷擴張,能耗與碳排放問題愈發嚴峻?!吨泄仓醒?nbsp;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了建筑行業在雙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任務。

然而,建筑行業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對建筑行業的低碳轉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2024年2月,多部門聯合發布《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新增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綠色農房建設/改造和運維等相關內容。另一方面,由經濟下行帶來的基建投資增速放緩、資金壓力增大、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日益突出。

本年度調研選取建筑行業57家樣本企業,涵蓋房屋建筑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裝修業和其他建筑業等細分領域。調研指標依據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和協調力分為43個,其中12個為建筑行業特征指標,31個為通用指標。

從調研結果來看,建筑行業雙碳行動雖已起步,但整體水平有待提升,調研企業前30名的平均得分為34.9(百分制)。僅有兩家企業在雙碳行動力綜合評估中得分達60及以上,多數企業仍處于探索改進階段,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

推進綠色建造方式,挖掘低碳轉型潛力點

傳統建筑建造活動對木材、水泥等材料的粗放式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給環境帶來負擔,建筑行業推進綠色建造,推廣裝配式建筑技術,應用綠色低碳建材與設備,優化設計施工方式,以及在建筑運行環節開展建筑能耗的監測和管理,不僅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也為行業創新發展帶來機遇。

202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對建筑行業的低碳建造提出了發展裝配式建筑與裝配化裝修、推廣綠色建材與節能設備、規范施工現場管理等新要求。

約38.6%的調研企業在工程建造過程中采用了綠色設計、建筑廢料循環利用、運輸類包材減量等措施;同時,68.4%的調研企業推廣應用新型綠色建造方式,如裝配式建筑技術、綠色混凝土技術等,以降低建筑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例如,上海建工廣泛應用裝配式建造,累計施工預制裝配式建筑面積超5000萬㎡;中國建筑旗下中建八局研發的混凝土MiC和鋼結構MiC兩大結構體系,相比傳統建造技術可減少70%以上的建筑垃圾。

數字技術與智能技術在建筑行業的融合應用逐漸成為低碳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物聯網(IoT)技術、智能能源管理系統等有助于實現建筑設計、施工、運行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和能源優化。據IDC數據,2023年中國數字建造市場整體規模達人民幣277.6億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支出達82.8億美元。然而不同規模的企業數字化程度差異明顯,多數中小型建筑企業受限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數字化程度較低,僅在局部環節或項目中嘗試應用數字化技術,尚未形成系統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和完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強化綠色建筑運行能力,構建低碳轉型競爭力

生態環境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達到95%,實施建筑節能改造1.16億平方米。推廣綠色建筑認證可以在標準引領與量化評估、技術與創新驅動、市場引導、公共環保意識提升等方面對建筑行業的低碳轉型起到關鍵作用。

在排名前30的調研企業中,50%有相關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認證,30%擁有滿足國標“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及以上認證的建筑/工程。如中國建筑,截至2023年末已完成綠色建筑認證項目兩千余個,其中三星級綠色建筑215個,旗下金安中海財富中心與金安環宇薈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和LEED CS鉑金級認證。但從行業整體來看,綠色建筑比例仍較低,需進一步加強推廣普及。

在建筑運行階段,綠色管理措施對降低碳排放極為關鍵。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是建筑行業低碳轉型的重要環節,約40%的企業披露了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措施。既有建筑數量龐大,且在能源消耗、資源利用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能耗高、保溫隔熱性能差、室內環境質量不佳等,對其進行綠色改造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與此同時,35.1%的調研企業披露了綠色建筑運行相關管理制度,涵蓋能源管理、廢棄物管理等方面。不過,仍有相當部分企業對建筑運行綠色管理意識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手段,導致建筑能耗高、碳排放量大。

全產業鏈協同不足,低碳轉型面臨挑戰

建筑行業產業鏈長,上下游企業眾多,包括技術創新與應用的瓶頸、企業間意識與認知不齊、行業標準和規范不統一、資金投入不足等難點給低碳轉型帶來了復雜性。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對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等作出部署,并提出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要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綠色建筑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42.1%的調研企業有明確的綠色采購/綠色供應鏈具體制度,但只有24.6%的調研企業對供應商有減碳的激勵手段,8.8%的調研企業有幫助供應商減碳賦能的具體措施。

除了上游供應商管理,施工過程中及工程結束后的建材運輸環節亦是產業鏈脫碳的重要環節之一。建材運輸涉及建材供應商、運輸企業、施工企業等多個環節,據測算,2022年我國建筑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37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2%;其中,來自建材生產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約為14.5億噸。在本次調研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調研企業有支持、引導建材運輸(包括施工材料及建筑廢料)環節脫碳的具體舉措。

其中,山東路橋通過逐步淘汰燃油車輛,在多個項目采用新能源運渣車,顯著減少了機械運作過程中的溫室氣體和廢氣排放。亞夏股份通過擇優選擇物流供貨商,加強過程管控,優化配送路線,減少運輸環節的能源消耗,開展紙箱循環再利用等,支持、引導建材運輸環節脫碳。

從調研結果來看,建筑行業并未體現在產業鏈信息共享與協同、綠色供應鏈管理、設計施工一體化、上下游企業合作等方面的實踐成果,全產業鏈的協同不足將給建筑行業實踐雙碳目標帶來巨大阻力。

綠色治理體系亟待健全

建筑企業在推進綠色建造、綠色運行技術和材料創新時,還需加強自身的綠色管理體系建設,由此才能更好地協調研發、采購、工程、環境等各部門的工作,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框架,在更清晰的目標下推進各項工作,防范環境風險,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益,這在行業轉型變革時期尤為重要。

從57家建筑行業調研企業的平均得分(21.2分)表現來看,建筑行業在落實雙碳目標的實踐上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而作為“金字塔尖”的綠色治理體系構建水平亟待提升。

在雙碳治理層面,約52.6%的調研企業明確董事會對氣候或環境議題進行監督,47.4%的調研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ESG相關委員會,19.3%的調研企業單獨成立聚焦雙碳的組織或部門,但仍有部分企業未將雙碳工作納入核心治理范疇,缺乏有效的決策機制和監督體系。

雙碳目標設定方面,26.3%的調研企業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目標,47.4%的調研企業制定了雙碳行動綱領、戰略規劃,但其中僅10.5%的調研企業制定了明確的雙碳行動路線圖,表明企業目標規劃需進一步細化、明確路徑。此外,僅有7.0%的調研企業將減碳/節能績效與董事會/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掛鉤,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保障雙碳目標有效落實。

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僅有24.6%的調研企業公開披露其范圍一和范圍二的碳排放總量,約30%的調研企業參照TCFD進行氣候相關風險機遇分析。

在本次調研中,共有20家調研企業總得分不滿10分,其中85%屬于民營企業,建筑行業的民營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方面與國有企業存在明顯差距。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建筑行業低碳轉型的過程中面臨更大的壓力,如何幫助其滿足政策合規的要求,以及在穩經營之上謀求發展,需要建筑行業的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