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的2024年度書單
尚先生的新著《鼎革》,詳細考證從武昌起義到清帝退位這一百多天的歷史史實,于鼎革之際的諸多細節著力甚深,為辛亥前后紛繁復雜的歷史演進狀況構建了一幅更為準確的圖景。
責任編輯:劉小磊
《清季權力分野與政局紛爭》,邱濤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
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歷史變遷一向是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話題。邱濤在2010-2014年間先后撰著出版了《咸同年間清廷與湘淮集團權力格局之變遷》《同光年間湘淮分野與晚清權力格局變遷(1862~1895)》兩部著作,詳細探討咸豐、同治、光緒三朝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的變遷歷程,對以往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督撫專政”“內輕外重”等觀點提出異議,邱書重點考察了清廷于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后對地方擴權趨勢的各種反擊和制約手段,指出這些應對之策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地方權力的膨脹勢頭,最終在中央與地方之間達成了一種動態的權力平衡格局。
在其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邱濤2024年的新著《清季權力分野與政局紛爭》深入研討了從咸豐年間直到庚子之變晚清政局的種種變化。他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湘淮集團和之后北洋集團的崛起,確實對清廷的中央集權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在晚清的大部分歷史時段中,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博弈并不是地方進逼、中央退讓的單邊演變態勢,雙方在這場互有攻守的博弈中各有收獲。清廷仍能保持對整體政治格局的掌控,地方督撫的權力則獲得一定的擴大,尤其是在一些新領域獲得相當的自主權。
隨著相關史學研究的演進,將“督撫專政、內輕外重”概括為晚清政局主要特征的論斷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批評或修正。韓策2023年出版的《江督易主與晚清政治》一書就認為,以往談“內輕外重”格局,更注重中央與地方間的權力爭奪與斗爭,但雙方間還有互相合作以及共同創制權力的一面。晚清時期的清廷中央和地方督撫間逐步構建了新的政治平衡形態,這一形態中更多包含了內與外的合作與妥協,是“有重心的同治”。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構建和維護這種新的政治局面,清廷在政治運作中必然防內重于攘外,內斗有方,御外無力。而且這種政治平衡術要求其操作者具有高明的政治智慧和執行手段,正如晚清重臣王文韶所言,“大家皆抱怨老太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