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於人科普作品研討在滬舉行

近年來,“不刷題的吳姥姥”科普創作團隊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形成了獨特的“吳姥姥現象”。吳於人教授以其獨特的科普風格,打破了傳統科普的諸多限制,從社會意義上講,吳姥姥的科普作品激發了大眾對科學的興趣。

11月22日,上??茖W會堂內,一場圍繞“從吳姥姥現象看‘新質科普力’”的吳於人科普作品研討活動熱烈展開。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普領域的新現象、新趨勢與新挑戰?;顒又?,與會專家把吳姥姥團隊融合多種科普創作手法和傳播手段,直接和間接地催生了“新質科普力”的科普實踐提煉為“吳姥姥現象”?!皡抢牙熏F象”及其與“新質科普力”的關聯也成了今年這個已連續舉辦了九年的科普名家作品研討會爆出的熱點。

吳於人在主題發言中,以《我的科普之路》為題,回顧了父母對工作的熱愛和敬業精神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業經歷以及退休后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物理教育和科創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包括運用多媒體融合進行科普,“以讓學習變得更加直觀和有趣”,達到育人目標,影響更多人。吳姥姥表示“科普教育是一項長遠的事業,它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以培養新時代的科學人才為科學普及的第一重要目標”,“生活處處有科學,科學探索無止境,也希望大家明白,科學家探索人類的未知,我們也可以探索我們的未知。久而久之,我們就能激發更大的科學好奇心,提升探索欲,提高探索能力,從而體會到科學也可以很好玩?!?/p>

研討會上,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張利潔和上海市科協科普部部長富曄分別代表主辦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致辭,對“吳姥姥現象”對繁榮科普創作,讓科普更大限度地發揮在激發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創新創造力中起到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肯定本次研討活動“從吳姥姥現象看‘新質科普力’的主題體現了主辦方和承辦者“守正創新”的本意,希望能借此次對“吳姥姥現象”的研討引出對推動科普教育、科普產業發展的思考,為科普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吳家睿在發言特別提到“吳於人教授及其科普團隊所踐行的科普方式,所努力實現的科普目標,就是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未來的創新人才。他們和他們的科普活動正是“新質科普力”的典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普時報社社長尹傳紅在視頻發言中表示,本次活動通過系統梳理和總結吳姥姥團隊在科普創作和科學教育實踐方面的寶貴經驗,對于推動科普評論和科普原創的進一步繁榮,會帶來特別的啟迪和助益。

在嘉賓發言環節,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終身名譽理事長卞毓麟老師以“從吳姥姥現象引發的思考”為題,就《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系列圖書的出版,表示這套書是“吳姥姥現象”的一種濃縮,其現實意義至少有三個立面:它是一套優秀的科普讀物;也是一部別開生面的科學入門教材;還是一種很富有啟發性的科普工作的示范?!?/p>

上海市科技館館長、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倪閩景表示:吳姥姥現象標志著一度僅“注重解題,追求高分”的科學教育向本質的回歸,事實證明,吳姥姥這種不刷題的學習方式,正是孩子們本來就喜歡的科學教育的正確道路。

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黃艾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李紅林,浙江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季良綱,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負責人任咪咪,以及新聞晨報社會部副主任倪冬、混知文化產品總監王天寵、B站百大UP主唐騁、抖音科普運營經理史炎榮在等,發言中表達了一個共同聲音:在今天這個互聯網、短視頻、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為科普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時代,這種多媒介的融合,使得科普內容能夠跨越年齡、學歷等多種界限,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以新的方式生產和傳播科學內容,是擺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吳姥姥的科普創新實踐及其成效讓人們看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是有趣的、好玩的,可以予人智慧。吳姥姥的作品鼓勵了更多的青少年,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不再將科學視為畏途,這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素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在自由交流環節,與會的專家、學者,媒體人也紛紛對“吳姥姥現象”發表各自的看法和見解,有的專家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吳姥姥現象為科學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在學校教育中,可以借鑒吳姥姥的科普方式,將枯燥的科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科學原理。

有的學者則關注科普產業的發展。他們指出,吳姥姥現象背后的融媒體模式為科普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思路??破债a業可以通過打造更多類似的科普IP,開發相關的科普產品,如科普書籍、科普玩具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還有專家強調了科普創作中的社會責任。吳姥姥的科普作品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傳遞了積極的價值觀,如對科學探索的熱愛、對創新的鼓勵等。在科普創作中,創作者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破諆热莸臏蚀_性、客觀性和積極導向性。

“吳姥姥現象”為科普創作帶來了諸多啟示,盡管本次研討會引出的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新質科普力”的概念還有待在進一步的實踐中深化和完善,但“新質科普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提升科普創作力、繁榮科普創作、帶動科普產業轉型升級可能起到作用值得期待。正如吳於人所言“在科普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探索者、航行者,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開創科普教育的美好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讓我們一起努力。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