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么?
民國時旗袍基本只在大城市流行,邊遠地區各族女性,基本還在穿“清民女”——所以今天去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往往會發現各族女裝,都長得和清朝服飾差不多。
這也是為什么“清民女”不能叫成“清漢女”——這是一種階級服飾而非民族服飾,不管什么民族,只要是被統治階級,都要穿“清民女”;反過來,入了旗籍成為清朝統治階級,就算是漢人也要穿旗女裝。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著名視頻自媒體李子柒宣布復出,更新的視頻一下子火爆全網。尤其是在衣帽間重點展示的兩件清朝服裝,引來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李子柒視頻截圖。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有網友說這是清朝漢服,但是立馬就被糾正說“清朝沒有漢服”;
有網友說這是旗袍,可是這和大眾認知里的旗袍也差太遠了;
還有網友說,這其實是“清民女”——這名字聽上去就很學術,應該錯不了,可“清民女”又是個啥???
首先要說明的是,確實沒有“清朝漢服”這個東西——清朝一直實行“剃發易服”制度,要求各民族無論男女,都須將衣服發型改成滿洲式樣。不改就砍頭,也就是“留發不留頭”,清朝著名的“金錢鼠尾辮”就是這么來的。
“金錢鼠尾”聽起來像今天罵人的話,其實是清朝人自己對這種發型的美稱,比如清初名句:“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之所以這么叫,因為當時規定四周頭發全部剃去,只許留腦后銅錢大小一束發;而這一束頭發梳成辮子后,要和老鼠尾巴一樣細,須能穿過銅錢孔。這是當時剃頭的“標準”,如果剃了發但是沒達到標準,也一樣要砍頭,大清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比如順治四年,一個叫丁泉的農民就因留下頭發面積太大,即使是無心犯錯也被判了斬首,甚至家長、鄰居、當地官員也因此獲罪——是的,你鄰居發型不達標,在清朝你也有罪。
后世民間有“十從十不從”的說法,也就是“男從女不從,官從吏不從,儒從僧道不從……”有人因此認為只有男性漢服被禁止,女性漢服在清朝還是得到了保留。
但清廷官方從未頒布過“十從十不從”,而是明令“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清太宗實錄稿本》),明確規定了女性也必須遵守易服令。且清朝小吏穿的也是滿洲服裝,不存在“官從吏不從”。
就連大眾以為一直蓄發的道士,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