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胡同的藝術家們:北京很卷,也很包容
北京初雪,去看景泰藍和兔兒爺吧
責任編輯:吳耀鋒
歡迎回到“城市散步家”欄目,我是晗。
前段時間,城畫小分隊去北京感受了一場金秋。行走在胡同的彎彎繞繞里,我們突然發現,這座莊嚴肅穆的城市其實也有著隱晦而克制的浪漫。
推開一扇不起眼的門,里面可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傳世瑰寶,也可能是謙遜樸素的能人巧匠。與時尚鮮活的上海、成都不同,北京仿佛蒙著一層薄紗,像文物金光閃閃,又看不真切。
為了弄清北京的藝術脈絡,也為淺嘗一口它厚重的歷史底蘊,我們登門拜訪四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文化從業者,從他們的視角去看不一樣的北京,也為大家帶來一份地道的“北京藝術漫游圖鑒”。
國寶級景泰藍大師
“我的聽障徒弟,干起活來更專注”
全中國奇珍異寶最多的地方,莫過于北京。因此,來北京逛博物館可是一件正經事。在游客都扎堆擠在故宮的時候,小分隊在鮮為人知的中國景泰藍博物館體會到了包場的快樂。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被譽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巔峰,是中式美學的集大成者。這一詞匯最早出現于1728年,在北京清宮造辦處的檔案里。而我們到達的景泰藍博物館所在的北京琺瑯廠,則被人稱為“當代造辦處”。
據北京琺瑯廠總工藝美術師鐘連盛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前,景泰藍工匠流落民間,技藝傳承已奄奄一息。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加入工藝搶救行動。五年后,由42家私營作坊合并的北京琺瑯廠應運而生。
景泰藍博物館位于琺瑯廠的三樓,分為歷史文化館和珍寶館,館藏總量高達兩千余件,種類涵蓋器皿、雕塑、家具及建筑裝飾等等,其中甚至包含皇帝吃飯用的小火鍋。
從銅胎到雍容華貴的成品,景泰藍要經歷幾十道工序才能脫胎換骨,無論是設計還是制作,哪一步都讓外行人望而卻步。工匠們“擇一事終一生”,每位師傅從業一輩子,基本只做一個步驟。
在琺瑯廠二樓的掐絲、點藍車間,我們見到了這些寶物背后的技藝傳人。他們面前擺放的或是密密麻麻的、排列好的銅絲,或是按顏色分為一摞摞的、由淺入深疊放的釉料盤。每個人都屏息凝神,心無旁騖。
出人意料的是,這其中還有許多聽障工匠?!傲銕啄甑臅r候,有幾個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孩子來求職,他們很安靜、坐得住,做起這行上手很快?!表樦娺B盛的目光望去,工匠們完全沒注意到我們的到來,仿佛全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