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評被漠視卻自有生機的“學衡”風景 | 張元卿讀《學衡派年譜長編》
沈教授這部年譜的價值首先在于檔案啟蒙,告訴我們有很多檔案等著研究者去開發,以后的年譜編寫是離不開檔案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沈衛威。秦穎 | 攝影
沈衛威教授的《學衡派年譜長編》近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他繼《“學衡派”編年文事》之后又一部研究學衡派的新著。與《“學衡派”編年文事》相比,這部書內容翻倍,增加的部分主要來自民國檔案,內容涉及教授薪金、課程設置、注音國語推廣、部聘教授選拔、抗戰文藝書稿審查、院士選舉規程、員工病故撫恤等。這就突破了《“學衡派”編年文事》以報刊為主線,重在梳理文事的編選思路,通過檔案的使用,強化了文化教育制度對于學衡派的影響,特別是對身處制度之中的學衡派人物的具體影響。這是一種新的年譜撰寫范式,它在使用傳統文獻的基礎上,強調檔案文獻在構建歷史現場中的作用,而且為了讓歷史現場的構建有更多系統細節的支撐,大量系統地將檔案引入年譜。這種做法對于當下的年譜編寫是有示范作用的。也就是說,以后出現的年譜如果沒有使用檔案材料,它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