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綻放,理想幻滅:追尋蘇轍的河南印記(下)

盡管蘇轍生命中最后的12年時光是在潁昌(今河南許昌)度過,他的子孫也在這片土地上繁衍,但在許昌尋找蘇轍的歷史足跡,卻頗費周折,許昌主打的文化牌是“三國文化”:曹魏不夜城、曹魏古城、曹丞相府……

跨越千里追尋蘇轍的河南印跡,在書本詩賦文章與大地遺跡互證的探尋過程中,我在求索,作為大時代下的蘇轍,他是如何做到在沉于底層幕僚長達二十多年中韌而不折、感而不傷,在有限的空間里最大程度地去完成自我的?長達十幾年的隱居,他又是如何拋卻曾經苦苦追求的政治抱負,在濁世的淤泥中開出自己的學術之花的?

責任編輯:楊嘉敏

潁川:隱居遁世著述豐

元祐八年(1093)九月,隨著高太皇太后的去世,18歲的哲宗親政,一大批新黨人物如章惇、呂惠卿、楊畏等返朝重用,蘇轍兄弟人到晚年的政治生命,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得一塌糊涂。

作為制科奇才,蘇轍兄弟并不是不知道政治的兇險,并不是不懂得明哲保身、識時務者為俊杰的中庸之道,但“修齊治平”的儒者思想,已經根植于骨髓,他們直言極諫的初心,就是匡扶國家社稷。

即使面對哲宗親政后的不同政治風向,蘇轍依然多次上表奏章,先是批評哲宗剛親政就先重用身邊內臣,同時還把哲宗推進的政策與高太皇太后時進行類比,希望能用這些建議引導哲宗的政治態度變化。這無疑引起了哲宗的極大反感,逮住其一個上疏中拿漢昭帝與自己類比的用典,一道詔書就將其貶了。蘇轍“奮厲有當世志”的理想,終成鏡花水月。

汝州、袁州、筠州,“歲更三黜”,拉開了蘇轍顛沛流離的貶謫生涯。政治上共進退的兄長蘇軾,自然也不能幸免,惠州、儋州,成為他生命最后的謫居之地。

汝州是蘇轍一生中唯一真正當過知州的地方,也是蘇軾從被貶地黃州起用前任職但沒去的地方。盡管只有短得可以忽略不計的兩個月左右,袁州和筠州更多是越貶越遠的信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蘇轍為汝州做的可圈可點的事至少有三件值得說道說道:一是出資修葺龍興寺吳道子的壁畫;二是補刻楊億(宋真宗朝最有名的文人)詩碑,擴建“思賢亭”;三是因為干旱去祈雨,據說非常成功。不僅如此,還以此為題材,寫了兩篇出色的散文《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汝州楊文公詩石記》,倒是主政者沒有想到的。對弟弟在被貶之途還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善舉,蘇軾舉雙手贊成,作詩云:“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記東坡弟?!?/p>

之后,在哲宗親政時期,蘇轍先后還被貶到雷州、循州,從紹圣元年(1094)三月到元符三年(1100)二月,近6年的時間,都在貶謫遷徙之中。隨著哲宗崩逝,徽宗繼位,一樣反對變法的向太后一起聽政,為了搞新舊兩黨的平衡,對朝中官員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一大批元祐舊臣得以恢復官職。元符三年(1100)二月,蘇轍被命量移永州;四月,被命移居岳州;十一月,被復官太中大夫,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外州軍任便居住。同年,蘇軾量移廉州、永州,后得旨任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州軍任便居住。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被赝K轍的一生,恰恰是8年兩貶筠州作“高安客”的歲月和晚年隱居潁昌12年的時光,成為他學術、文學成就的兩大高峰期,或者說,蘇轍能躋身“唐宋八大家”,抽離了這兩段時間的文學成就,就顯得有點難如人意了。

蘇轍晚年最后隱居在潁川,并且讓子孫后代在這里生息繁衍,在某種意義上,冥冥中有種實現父親生前夙愿的天意。

從《蘇氏族譜》中我們了解到,蘇軾一家的根在趙郡(今河北趙縣),后遷至河北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因此,三蘇都愛自稱“趙郡蘇氏”,蘇轍更是將自己的文集定為《欒城集》《欒城后集》《欒城應詔集》等。先祖中,武則天時出了個顯赫的人物蘇味道,官至宰相,后貶為眉州刺史,由此蘇家在眉州扎根,至蘇洵這一代,已經有三百多年家史了。

但蘇洵一直有遷居祖籍中原大地的雄心,對于陸游口中贊美為“郁然千載詩書城”的眉州,長期在外游學見多聞廣的蘇洵則認為,蜀地雖然富足,但地理方位上的閉塞使盆地意識嚴重,怕子孫長大后見聞狹隘,而中原大地嵩山之下風土、人物俱佳,是個適合居住的地方。這一念頭不只是一丁點冥想的火花,在嘉祐元年(1056),蘇轍兄弟赴京考試時——當然沒有預料到兩兄弟第二年能進士登科,蘇洵都還有這種打算,且看其《嘉祐集箋注》所言:“古人居之富者眾,我獨厭倦思移居。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經行天下愛嵩岳,遂欲買地居妻孥?!?/p>

汝州位于嵩山之南,抬眼北望就是嵩山。被貶到汝州時,蘇轍對宦海的兇險和命運捕手的步步緊逼已經有所察覺,一方面為了圓父親帶自己和兄長赴京前許下的嵩山之夢,另一方面為了今后的生存安居做長久計,早在元祐年間在朝廷為官時,就在潁川置有田產,用于將來建房置業。蘇轍《潁濱遺老傳》就明確透露了這點:“有田在潁川,乃即居焉?!边@不經意間的舉措,讓蘇氏后裔兜兜轉轉三百多年后,又回到中原大地開枝散葉。

蘇轍沒有兄長蘇軾那么愛建房筑屋,但人生晚年,為了兒孫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居所,為了讓兄長蘇軾的兒孫能從常州遷來一起居住相互有個照應,在建筑愛巢上,所做的努力也是蠻拼的,不但分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