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1天!做“公益人”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如果說往年的“雙十一”,人們只顧著關注:“你消費了嗎?”
今年的“雙十一”,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你助農了嗎?”
在數字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村消費市場也正在迎來史無前例的繁榮。公益助農直播也在這股鄉村消費熱潮中顯露出非凡的潛力。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越來越多地方鄉鎮通過電商主播們,借助線上平臺,自信地推銷當地特色農產品,吸引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關注。
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動力,科技惠民的愿景實現了具現化。
消費也不再只是消費,而是人們的一種公益行為。每一個習以為常的快遞背后,是人們對公益的一次參與,對鄉村的一次關懷。
參與慈善公益,正在成為一件人人可為的事情。近年來,隨著“99公益日”“熱土豐收節”等各項公益活動越來越普及,人人公益正從夢想照進現實。
當公益慈善變得點多面廣,如何把全民公益做得更深入,如何讓慈善公益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更好反映時代訴求?
全民公益時代下,人們對公益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先鋒者的引領和承擔。
每一年,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筑夢者公益大會都在尋找這樣的“公益先鋒”——以行動踐行公益理念,以愛心關懷世界,以正能量影響著更多的人。
筑夢者公益大會希望,我們不僅要致敬默默行善的好人,而且要通過對先鋒的表彰,鼓勵大家探討公益業態如何更好地創新發展,通過不同的渠道點燃更多的公益火把。
今年,四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優秀代表被推選成為了“公益星力量”的候選人。他們或行走鄉間,關注三農;或以一己之力解救上百被拐兒童;還有多年來投身公益事業,以自身社會影響力推動公益的全民發展。
所有的河流都將流向善意,來自不同領域的公益引路者,正在從五湖四海而來,通過各自的“燈塔”力量,為鄉村振興、教育助學等多個領域注入善意和暖流,讓中國公益發展邁上新臺階。
從新聞中走出來的公益使者
作為一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過去幾十年來,白巖松見證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陪伴著中國公益事業做大做強。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擔任新聞評論員,每一次社會公共事件的發生,他都站在了最前線。日復一日的新聞工作,在培養一位學識出眾、專業嚴謹的主持人的過程中,也正在塑造他對社會、對大眾、對公益慈善的理解。
白巖松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看到了更豐富和真實的世界,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似乎成了他的一個必然選擇。
過去20年來,白巖松積極擔任志愿者大使,長期從事健康宣傳科普類活動,以健康宣傳員的身份,持續為醫護工作者發聲。例如針對艾滋病、結核病等宣傳防治工作,每年都進校園進行宣講,并參加大量健康知識類的普及活動,服務大眾。
針對教育行業,白巖松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創辦了“子牛杯”社會調查征文比賽。目前該活動已進行到第18個年頭,致力于鼓勵新一代年輕人積極投身社會調查,了解民生民情。
針對新聞系的學生,白巖松在2012年還創辦了公益教學“東西聯大”項目,助力學生解決人生就業上的困惑和難題。不僅服務母校的學子,在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十年間,白巖松也曾多次為非雙一流高校學生爭權益做提案,促進公平教育的實現。
無論是在新聞媒體還是如今投身的公益慈善,白巖松始終出現在公眾最需要他的地方。以新聞媒體人的敏銳,發現并幫助解決社會上的各類問題。他堅信中國的公益發展正在路上,終會成長為公眾信賴的事業。
行走在廣袤鄉間的助農學者
做公益有一千種方式,有的人奔波于鏡頭前,有的人腳踩在大地上。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鄉村、農業宛如中國社會的一片藍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探索研究、創造創新。
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于社會保障、慈善公益與非營利組織、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社區公共服務、老年人長期照護等領域的社會政策研究。談到鄉村振興和關乎農業農民的公益慈善,楊團是繞不開的人物。
作為該領域的探路者,她常年行走在各地的田間地頭,足跡遍布了中國的廣袤鄉土。
2005年,楊團帶領中國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中心,幫助7家農民合作社創立了農民合作社的聯盟組織——農禾之家,致力于通過對農民合作組織的研究與實踐,探索鄉村綜合發展的道路。自成立以來,農禾之家目前已為全國27個省市的300多家農民合作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服務。
楊團認為,農村的發展關乎糧食、生態和文化安全。鄉村振興需要激發鄉村內生動力,要激發動力,就要重建農村集體經濟制度。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在歷史上也是一脈相承的。從合作化階段到如今鄉村振興階段,發展集體經濟組織起到了整合資源、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加強基層治理的作用。只有將集體的主體性與每個農戶發家致富的自主要求有機銜接,以集體為中軸、為平臺帶動個體,公私兼顧、公私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激發集體和集體經濟在農業農村建設發展中的動能,促進農民有序實現活權、分享改革紅利,帶動整個村莊的持續活化和整體性的鄉村振興。
同時,已過古稀之年的楊團明白,公益慈善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傳承的事業,所以她非常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革命事業必須有接班人”。
因此,自2012年起,農禾之家開始探索鄉村社區工作者的人才培養項目,旨在培養農村社區實踐人才。楊團認為這些年輕人都是農村發展的希望,只要認認真真扎根在農村這片土壤里,不管文化程度如何,楊團都希望慢慢帶他們擴大視野,支持和幫助他們成長。
據了解,農禾之家以人才為杠桿,依托研究團隊開發的鄉土人才培養計劃,種子學員累計已達400余人,覆蓋了300多家機構,輻射了上千個農村社區。
楊團身上還有很多標簽,她還是《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的主編。從2009年開始,楊團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慈善藍皮書,一年一本報告,展示了中國公益事業15年來的發展路徑和成果,具有重大行業意義。
鄉村振興是中國最大的慈善公益,在楊團看來,公益組織要眼睛向下,身體力行,將公益行動落地到鄉村最基層,覆蓋公共服務,才能促進城鄉融合。
長路獻給遠方的“戰地記者”
雙腳沾滿泥土的,還有來自香港的陳貝兒。
作為香港TVB的主持人,她曾主持并參與到多個節目的制作中。2021年,憑借攻堅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名聲大噪。
這檔節目歷時3個月制作,輾轉數千里,跨越了6個省份,探訪了14個曾經極度貧困落后的地區。不靠復雜的后期,不靠花哨的剪輯,陳貝兒憑借自己的身體力行和赤子之心,真實地記錄下全國各地不同山區脫貧的努力過程,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和贊譽。
無論是多遙遠的山區,深山老林或荒野地帶,作為主持人的陳貝兒都毫不含糊。她就像一名“戰地記者”,以極高的身體素質實地走訪各個角落。不擺架子,不問空話,用最平等的視角和最接地氣的方式采訪,并收獲了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一個個動人事跡。
今年,《無窮之路4-一帶一路》正式上線。在兩個月的旅程中,該節目探索了7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陳貝兒繼續用自己的雙腿走向世界,深入了解當地的真實生活面貌,感受各國獨有的風土人情。
更重要的是,該節目采訪了在各地默默貢獻的中國建設者。從荒漠變綠洲,天塹變通途,陳貝兒以紀實的鏡頭,記錄了中國人在外國為當地人民建起的基礎設施。把中國的技術傳遞出去的同時,更是向全世界以正視聽,展現出中國人的智慧與優良品質。
事實上,《無窮之路》系列之外,陳貝兒還制作過許多高質量的紀錄片。
《嫁到這世界邊端》,展現了不同香港女孩的愛情故事和人生選擇,探討跨國婚姻中的矛盾與沖突;《用愛站起來》,聚焦香港的殘障兒童以及相關的福利機構……陳貝兒始終堅持將鏡頭對準現實,關注女性,關注殘疾兒童,關注扶貧。這份擔當與勇氣,難能可貴。
中國公益的發展之路也正如這無窮之路,仍有很多可探索可成長的空間。陳貝兒從未停下腳步,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持續發聲,直到困境得到解決,她始終在路上。
17年打拐路上的平凡俠客
公益的珍貴之處,往往是看見細微處的困難。正如偏遠鄉村需要建設,弱勢群體需要關懷。
今年是上官正義打拐的第17年,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幫助和解救被拐賣婦女兒童的路上。
作為民間打拐志愿者,“上官正義”是他的江湖名號。200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成為了打拐志愿者,自此,上官正義開始關注拐賣兒童案件。也許是此前曾在武裝警察部隊當偵察兵的經歷,讓他擁有比常人更敏銳的眼光和觸覺,在打拐路上,他似乎別有“天賦”。
為了這份公益事業,他犧牲了很多。此前,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的時候提到,農村出身的他,目前雖然是退伍軍人,但是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公益組織的報銷費用并不能覆蓋他的經濟支出,日常生活也鮮有陪伴家人的時間,更多的時間精力都投身在打拐上。
顯然,這不是一條常見的職業道路選擇,但為什么他仍然選擇把所有的精力投身于打拐?真正的公益也許只是來自于一顆單純善良的心。
哪怕此前有輿論質疑他通過打拐牟利,上官正義卻明確表示,從未如此?!拔揖褪亲鲆恍┳约合胱龅氖虑?,沒有那么復雜?!泵看瓮ㄟ^自己的努力,讓被拐兒童和父母團聚,上官正義都感到無比欣慰。
正是有他這份不計較得失的行俠仗義,據媒體統計,上官正義這些年來解救了上百名被拐兒童。他的志愿行動也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重視,多次受公安部門邀請參加“打拐”座談會介紹經驗。
做善事不難,難的是堅持。投身打拐17年,上官正義仍在路上。
2024年,他舉報山東省青島市有生物公司勾結醫療機構,組織人員開展代孕服務、售賣出生醫學證明。經青島市多部門介入調查,最終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并對相關醫務人員進行行政處罰。
同年,他還聯合媒體調查并舉報了江蘇省江陰市販賣嬰兒案件,引發輿論關注,在上官正義的幫助下,最終警方調查破案,解救了被販賣的嬰兒。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販子也逐漸變得低齡化、網絡化。上官正義也開始關注網絡戰場,通過網絡聊天,用心理戰術去和犯罪嫌疑人進行較量,取得他們的信任。
令他高興的是,社會對被拐賣婦女兒童的關注度正在提高。這對一直呼吁天下無拐的上官正義而言,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改變。
上官正義用自身行動去證明了,只要有人在做,有人在推動,總會是好事,就總會有結果的。這句話不僅可應用于打拐事業,對于所有公益事業,更是如此。
南方周末第五屆筑夢者公益大會將于2024年11月25日在北京舉行,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