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宿舍管理應回歸教育本位丨議教
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宿舍管理的難度隨之加大。與此同時,高校逐漸引入市場化的物業管理模式,宿管人員代替輔導員成為宿舍管理的執行者。這種模式的轉變,實際上是將管理責任從教育者轉移到職業化的宿管人員,他們更多關注制度執行而非學生成長與教育。
責任編輯:錢煒
2017年10月30日,濟南,在山東大學紅樓校區,同學們在刷臉進入宿舍。(視覺中國/圖)
最近,接連發生的兩起有關學生宿舍管理制度的事件,引發了我對高校管理問題的思考。
規則與人性化
在東南某省高校的宿舍管理事件中,學生因家里急事需要趕飛機回家,而宿管阿姨在面對這名學生的懇求時,僅僅根據宿舍管理規定,堅持要求學生在23點后不得外出,除非有學工部的批準。盡管學生提供了假條并說明了緊急情況,宿管阿姨依舊堅決執行宿舍規定,導致學生錯過了回家的飛機。
這種“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的做法雖然在理論上保障了秩序,但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所面臨的特殊緊急情況。宿管阿姨的行為體現了一種缺乏靈活應對能力的機械執行,這種方式不僅沒有為學生提供應有的幫助,反而在學生面臨家庭困境時加重了他們的壓力。
人們都承認,在任何一所高?;虼蠖鄶到M織中,制度和規則的制定原本是為了保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