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土改暗流涌動,耕地抵押貸款試點成潮
“我手里頭值錢的,就是這塊地了?!睂房h農信社意識到:溫的困境,并非他所獨有。于是動了心思:能不能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這一輪旨在解決農民貸款難的金融試點,正突破著現行法律規定的耕地承包權不能作為抵押的底線。一方面,中國農民有希望借此獲得對自己最大的財產之一——耕地承包權的處分權,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的試點熱情超出想象亦值得警惕:改革的動力到底是來自政府,還是政府背后的資本?
意外的試點熱
央行和銀監會最初的想法是,“每個省選擇2-3個有條件的縣(市)”試點。不過,各省之于試點的重視和熱情,可能出乎央行的意料。河南參與試點的就有18個縣市,江西省亦有12個縣市,湖南更是多達21個。
長久以來,中國農民最大的資本——耕地,以及宅基地及其上的房屋——均為抵押禁區。這主要是防止農民失去土地。但反對的聲音也一直存在,認為這相當于剝奪了農民對承包地所擁有的財產權。
沒有抵押物,亦成為中國農民貸款難的最主要原因。買一頭老牛缺100塊錢,那就再等一年吧——這樣的故事,在農村算不得新聞。
然而不約而同地,中國多個地區的耕地,這些此前陷于“沉睡”的資本,選擇在這個春天,和萬物一起蘇醒。
4月9日,遼寧省法庫縣秀水河子鎮長崗子村農民合作社理事長李立山,成為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拿到耕地抵押貸款的人——這一天,他代表合作社的151戶種辣椒的村民,以922畝耕地承包權作抵押,獲得了當地信用聯社一筆30萬元的貸款。法庫縣縣長馮守權當日表示,今后,法庫縣35萬農民都可以申請這類貸款。
差不多同一時候,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前曹村的六位農民,用承包土地經營權做抵押,每人拿到了10萬元貸款。
也在此時,重慶開縣擁有224個塑料溫室大棚的農民魏久海,用流轉來的96畝耕地經營權做抵押,拿到了10萬元貸款以解資金周轉之急。
數天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裘市村種葡萄的農民夏定,用3.3畝承包地的經營權做抵押,貸款3萬元。夏是江北區剛剛啟動的農民“兩權一房”抵押貸款的受益者——兩權之一,即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
而如果再往前追溯數月的話,以耕地作為抵押的貸款,還發生在浙江溫嶺、山東棗莊、湖北荊門、陜西高陵以及湖南邵陽。
在浙江臺州、余杭、寧海,江西宜春,當地黨委或政府的文件亦明確中寫道,要“探索”或者“積極推進”耕地抵押貸款。
浙江省工商局則和農業廳聯手,允許該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農民專業合作社,力圖通過將土地物權化、資產化、證照化,為農業發展激活可能高達1.3萬億元的資本。
湖南更是寫進了2009年省委省政府的1號文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在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試點。”
福建三明和寧夏同心則走得更早,早在三年之前,他們就引領風氣之先,開始了這樣的嘗試。
這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羅列??梢钥吹降氖?,在中國,耕地抵押貸款正成潮,涉及到的省份已多達10個——這其中既有東部富庶地區,也有西部欠發達省份;既有源自區縣基層的嘗試,亦有來自省級政府的推動。
這些嘗試之中,意義更為重大的,無疑是遼寧法庫所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創新試點。
2008年10月15日,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三天之后,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下發通知,決定在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通知要求“創新貸款擔保方式,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原則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