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非凡|單霽翔:一雙布鞋行走古今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中,你我總會有一些時刻,憧憬著能夠打敗生活的曲折坎坷,創造非凡。
見非凡品牌計劃,希望與眾多領域的“非凡大師”們相遇,從一張張面孔、一個個故事里,看見非凡,聽見非凡,遇見非凡。本次,南方周末對話單霽翔,講述他為文化遺產“守門”的人生。
責任編輯:周建平 阮白卿
單霽翔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在他的七年任期中,故宮以一個更加開放和現代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每年迎來超千萬人次的游客,聚焦著世界的目光。
盡管已經退休,單霽翔仍然為文物和文化遺產四處奔走。他幾乎一天換一個城市:在貴州畢節開研討會,在湖北隨州調研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連云港做文化交流,在鄭州講博物館發展,去景德鎮開申遺研討會……
腳上的一雙布鞋是單霽翔最忠誠的伙伴,因常年走訪歷史建筑,腳下踏著的每塊磚瓦都有千百年歷史,他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保持著穿布鞋的習慣。我們在文化東城會客廳與單霽翔對話,這里是皇城根遺址公園內保存至今的唯一一棟歷史建筑,古樸幽靜,我們身處其中,好像并存在千百年的時空里。
從“旅游景點”到“故宮博物院”
2012年1月,單霽翔開始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這座收藏著全世界最豐富的中國文物、也接待著最多游客的古代宮殿建筑群,迎來了新的“守門人”。
在國家文物局工作多年的經歷讓單霽翔形成了這樣一條職業準則:“再小的事在文物面前都是大事?!泵鎸蕦m這么一個恢弘的文化圣地,小到衛生清潔,大到科普傳承,單霽翔絲毫不敢松懈。
在單霽翔的帶領下,故宮博物院提出了三個口號——“平安故宮工程,確保故宮平安”、“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和“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從當下到未來,規劃著故宮的發展方向,最終要將這塊文化瑰寶永久傳承下去。
平安是前提。故宮的1200棟古建筑、186萬多件文物的安全,每個走進故宮參觀的游客的安全,都是單霽翔關注的重點。單霽翔一上任就動員全院員工開展故宮環境大整治。堆滿200個房間的空箱子、堵在通道里的舊門窗、古人遺留的被褥毯氈,被一一清理出來織補、修復,再存放到專門的庫房。故宮的9371間房間,每一間單霽翔都要親自查看、拍照,那些已經十幾年沒人進過的屋子,也在這次整治中重見天日。
木制古建筑最怕梁架糟朽,但屋頂的雜草會把根扎在瓦壟里,導致雨水灌入。單霽翔下決心對雜草宣戰,光“拔草”治標不治本,就把屋頂的瓦片一片片揭開、清掃,再一片片蓋上。這是游客極少注意到的細節,但單霽翔帶著員工們堅持清理了整整兩年,“1200棟古建筑上一根草都沒有”,在故宮建筑群的規模而言,不可不謂奇跡。
花了三年時間,故宮被里里外外打掃了一遍?!绑w面”只是第一個小目標,當時的故宮是一個“知名的旅游景點”,看著每天流水般的游客,單霽翔常常扼腕嘆息。
“觀眾進了故宮都跟著導游的小旗子走,同樣的路線,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上早朝、什么地方大婚,一套標準動作結束以后,御花園集合,去恭王府了??粗藗冸x去的背影,我真的覺得太遺憾了?!眴戊V翔說,“人們難得的一次文化旅游究竟獲得了什么?我們這么豐富的文化資源究竟給人們貢獻了什么?我們真的不缺資源,我們缺的是人文關懷?!?/span>
單霽翔所期待為參觀者提供的“人文關懷”,是從每件小事著眼。過去故宮買票要排一個小時長隊,進了門也精疲力盡,于是他大力推動全網售票“預約制”;機動車一律不允許進午門的規定,也是他主張的,就是為了參觀者可以最快速度進入故宮。單霽翔提出一個口號,叫作“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觀察游客覺得哪里不方便,對應做出改進。于是故宮在各種細枝末節上變得更加人性化。這種便捷,體現在岔路口新增的512塊標示牌上,體現在擴大建設的女士衛生間和母嬰室上,體現在能夠讓1萬名游客可以坐下來的椅子上……過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單霽翔的努力下變成可能。人們開始真切地感受到故宮的活力,懷抱著參觀博物院的心情走進來,而不再把這里當作一個走馬觀花的打卡景點。
單霽翔做過很多全新的嘗試,把故宮的“不一樣”展現給人們,譬如春節時在故宮里辦文化集市,也曾在正月十五第一次點亮了故宮的“上元之夜”。但作為博物館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辦好展覽。單霽翔認為,今天的展覽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簡單地區分“書畫”“陶瓷”,而是要做“綜合的、研究的、充滿文化氣息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展覽”。
單霽翔至今記得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那是故宮為慶祝建院90周年推出的最重磅展覽項目,近300件書畫藏品中,包含了稀世的528厘米《清明上河圖》,全卷鋪展在武英殿。
“當時發生了非常著名的‘故宮跑’,人們一開門就爭先恐后地跑向武英殿。過去排個十米八米就叫長隊了,那次一下就排了幾百米,一直到晚上閉館前還有上千名觀眾在排隊?!眴戊V翔回憶。為了不讓任何人抱憾而返,開幕那天,故宮決定等最后一個觀眾參觀完再閉館,結果一等就等到了第二天凌晨4點。而單霽翔也把人文關懷做到最細,為每一位徹夜排隊的觀眾準備了水和方便面。放眼世界,這也是前所未有的舉動,又一件“不可能”的事,在單霽翔手里變成了“可能”。
人們越來越喜歡走進故宮,觸摸歷史,觸摸文化。故宮與游客都在改變,單霽翔用長達7年的時間證明,他們這一代故宮“守門人”可以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先讓文化鮮活,再讓它走進生活”
早在2006年,單霽翔就開始推動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并發現相當多年輕人被吸引著走進來。從那時起,他就希望博物館能夠成為年輕人的學習空間,“不是到此一游,而是享受文化?!?/span>
執掌故宮博物院后,單霽翔把“貼近年輕人”的策略一以貫之,將故宮文創品牌做得風生水起。過去故宮售賣的紀念品大多是復制的書畫瓷器,“文化產品”即便做工再精美,也仍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距離。單霽翔深知,真正能激發年輕人興趣點的,正是文創產品的“創”——創意。他開始思考:“我們的1862690件文物里邊,究竟哪些能夠結合人們今天的生活需求?我們要把這些文化資源挖掘出來?!?/span>
單霽翔開始組織員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研發文創產品?!翱紤]到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接受信息的工具,他們需要怎樣有趣味、有知識性、有參與感的東西,我們做系列的研發?!惫蕦m有一幅《乾隆皇帝大閱圖》,“乾隆皇帝是畫得不怎么好,但馬畫得極好”,于是設計團隊把馬提煉出來,做了一款水果叉。年輕人喜歡博物院里的野貓,單霽翔精準地捕捉到了他們的情緒,大力宣傳“故宮貓”的世界,進而研發了一系列故宮貓主題的產品。到了2018年底,故宮文創產品的種類高達一萬多種,“覆蓋了全國的博物館的半壁江山,也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span>
而故宮文創的火熱,又引領了全國各大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蓬勃發展。當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爐”和國博的“鳳冠冰箱貼”被搶購一空,單霽翔所期待的“讓文物貼近年輕人”在實踐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在年輕人當中的“風靡”不能僅是一時,歷史和文物必須要持續地貼近每個時代的年輕人,為此,必須不斷有年輕的血液進入故宮的員工團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發生在2016年,這一年由單霽翔擔任總策劃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爆出圈,這部擯棄宏大敘事、聚焦文物保護和工匠精神的紀錄片在豆瓣上獲得9.4的高分,屢獲大獎,連帶效應是激發了無數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投身故宮文保的事業。紀錄片播出的第二年,就有上萬應屆生報考故宮博物院,最多的一年報考人數竟超過了35000人。
這批新鮮血液使故宮順利在退休潮中更迭出了一個具有活力的形象,“故宮的面貌逐漸跟得上時代,跟上年輕人的需求,跟上科技的發展,擁抱世界?!爆F在人們說起故宮,不再只是肅穆、神秘的皇家建筑,還有雍正表情包、故宮口紅,也有“數字故宮”小程序、“數字文物庫”里圖文并茂的藏品。
“博物館應該是人們學習的一個大課堂,也應該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眴戊V翔說。他使故宮走入更多人的生活,故宮的出圈也讓他“被網紅”?;ハ喑删椭?,單霽翔把這根握了7年的接力棒交給了繼任者。
2019年,65歲的單霽翔退休,結束了熱鬧也“如履薄冰”的七年,不必再擔憂哪塊瓦壟上又長了一棵草引起木梁糟朽,或是一扇忘清理的舊窗戶引發了火災。那天,單霽翔退休的消息上了熱搜,像是大家來為他餞行。當事人倒是無暇抒情,只是跟自己說了一句:退休快樂。
一生一事,做好每件尋常的小事
退休后的單霽翔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博物館領域,而是回到了“老本行”文化遺產保護里。
單霽翔的職業生涯,似乎完成了好幾次“跨界”:雖然讀書時一直專修建筑學,但最開始工作時從事的是城市規劃,后來又轉到文物保護,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退休前的重心則移至博物館學。
但事實上單霽翔覺得,建筑學、城市規劃、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學這幾個領域之間,應當是互通的?!斑^去我們文物部門沒有建筑師,建筑規劃部門沒有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部門和部門的橋梁?!眴戊V翔說。而能夠把這些領域串聯起來的主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
早年的“文物保護”與如今的“文化遺產保護”存在著很大差別,單霽翔希望傳達給社會公眾的基本理念,第一個就是“什么是文化遺產”。萬里長城、遺址墓葬是文化遺產,歷史街區、傳統村落也是文化遺產;宏大敘事的宮殿、寺廟是文化遺產,普通人生產生活中的鄉土建筑、商業老字號同樣是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保護真正的目的,是把古代人創造的燦爛文化,經由我們的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城市,完好地健康地傳給我們子孫后代?!眴戊V翔說。
單霽翔在國家文物局期間,曾推動了十幾項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飽含熱情。退休后,他也希望能“拾回老本行”,繼續做這項工作。最近,最令單霽翔興奮的莫過于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他從小生活在這條中軸線上,在四合院里長大,目睹過中軸線的變化,也曾親身參與過中軸線的整治工作。實際上,在申報的過程中,“中軸線”的定義一度受到挑戰。
“這條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延續7.8公里的中軸線,是元代、明代、清代、近代、當代這些不同的時代歷經七百多年形成的,但很多人認為近代和當代的建筑群不應該納入,他們認為你就應凝固在古代?!眴戊V翔嚴肅地糾正道,“中軸線是活態的,是有生命歷程的,是我們一直從古到今不斷強化的一條中軸線,它還要走向未來。所以我們對每一處文化遺產,在保護的過程中,要保護它的動態,保護它的活態?!?/span>
如同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和建筑群,如同平遙古城和麗江古城,它們有生命,人們還在其中生活?!暗墙裉煲_立它們的保護方向和保護標準,使人們尊重它,才能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說,“先讓文化鮮活,再讓它走進生活?!?/span>
為了傳遞這些觀念,退休后的單霽翔不斷寫書,出版了《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產》等19本著作,也不斷參加電視節目,希望帶動人們正確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專利,是億萬民眾的責任和權利,要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交由億萬民眾掌握?!?/span>
現在單霽翔的日常時間是這樣分配的:24小時一分為四,一份用來睡覺,一份用來讀書寫作,一份用來參加會議和講座,還有一份用來錄制節目。他總是在工作,零散的碎片時間也不愿意閑著,那19本書的寫作,有時候在飛機上,有時候在火車上,三四個月就寫完一本?!懊孔鲆患?,回望的時候,都是激勵我們要更加努力地做更多的事情,要永無止境地一直做下去?!?/span>
單霽翔常常想到自己的老師吳良鏞,“在高齡的時候半身不遂,當時根本動不了,下不了床,他就在床上開始做手工捏泥巴,然后堅持下床。我每次去看他,一定不叫我攙扶,他要自己爬樓梯。后來他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堅持要走上臺去領這個獎?!眴戊V翔說,“為什么要這樣地堅守?就是他要堅持把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推向前去,這些精神我認為都是非凡的,都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span>
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本就是一件非凡的事業,它關乎歷史,關乎未來,也關乎人類的文明和演化。但這個非凡的宏大敘事在單霽翔看來,也不過是平凡地做好每一件尋常的小事,一直守正創新,一直年輕健康。就像他穿了幾十年的布鞋,“也許不能走得很快,但可以走得很遠?!?/span>
敢于非凡,方見非凡。在華為見非凡品牌計劃系列訪談中,單霽翔令我們看到一種始終如一的使命感,通過樸素的工作,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天故宮能夠成為每個歷史文化愛好者的“朝圣之地”,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成為北京中軸線上最耀眼的明珠,背后不可缺少的正是單霽翔這樣的平凡人,將一間間屋子清掃整理,為一把把椅子修繕加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保護,其實也正是由無數件平凡的小事積累而成,甚至細致到一雙布鞋對磚瓦的愛護。很多件看起來“平凡”的小事匯聚起來,使一個宏大的、關于人類文明的歷史命題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而這種韌性同樣推動著一個企業不斷探索,并挑戰“不可能”。華為將與來自多個領域的非凡大師碰撞出人生的智慧光點,通過這些非凡大師的真實人生,看見非凡,聽見非凡,遇見非凡,并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對腳踏實地、心無旁騖的共鳴。非凡,并非遙不可及,而是源于對時代的捕捉、對樸素工作的敬畏,和忠于初心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