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翔 | 何為少年之“強”

只有年輕人不僅擁有強健的體魄,更有良好的文明教養,一個國家才有希望,才能夠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而被視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責任編輯:劉小磊

梁啟超(1873-1929)。

梁啟超(1873-1929)。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膾炙人口,其中“少年強則國強”的說法,更是廣為人道。青少年代表未來,一個國家的青少年如何,便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將來如何。這一點,恐怕是古今中外無人懷疑的。不過,這里的“強”意味著什么,尤其是“少年強”究竟是什么意思,梁啟超并未在文中給予解釋?;蛟S他認為“強”的涵義不言而喻,但是,何為少年之“強”,卻實在是一個需要加以分析和澄清的問題。在今天,這一點尤其必要。

“強”字最容讓人想到的,首先是體魄的強健。這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當時國人普遍身體羸弱,以致被外人譏為“東亞病夫”。大眾熟知的一系列文學和影視作品,如《霍元甲》《精武門》和《陳真》等,都是當時的國人欲求強身健體、一洗“東亞病夫”之恥那種集體意識的充分流露和反映。時至今日,一個國家的青少年之“強”,仍然直接意味著體魄的強健。在種種體育競賽中,這一點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也因此,種種體育競賽的勝敗,也成了牽動人們心情的重大事件。比如中國足球一再的敗績,之所以令人痛心疾首,就是因為“贏”意味著“強”,而“敗”就是“弱”。沒有“弱”所導致的“敗”,也就不存在國家與民族的榮譽問題。

不過,“少年強則國強”中的“強”,并不只是體魄強健意義上的“強”。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早已擺脫了“東亞病夫”的恥辱。雖然足球運動敗績累累,但其它體育運動方面,中國運動員則捷報頻傳,中國也早已成為體育大國。但是,為什么大眾中不少人對于昔日梁啟超所謂的“少年強則國強”仍然有著強烈的共鳴呢?這就說明,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真正的“強”,不僅僅是國人體魄的強健,甚至在更重要的意義上并不是身體的強健。

為什么這么說呢?顯然,體魄的強健只是“力”這一意義上“強”的反映,而人類作為文明的存在,除了“力”之外,更注重的是“理”。換句話說,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重要的并不在于“體力”“物力”乃至“財力”和“軍力”這一“力”的方面,而在于創造文明并體現文明這一“理”的方面。否則的話,人類就成了弱肉強食的蠻荒叢林和動物世界。

俗話所謂“有理走遍天下”,說的正是“理”的力量超過一切,任何人都要講理。曾有古代的皇帝自認為掌握了最高的權力,變成了天下最“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