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北川”
盡管北川縣政府設了一座望鄉臺,但那里畢竟只能遠觀,更多的親人執意想沖進空城,邊祭奠邊和死去的親人說說話。有人曾用頭撞擊出入口的鐵門,直到流血;有名老人曾往門口站崗的戰士身上吐痰,邊哭邊罵,戰士們只能同情地忍受著。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周明太
5月10日至13日,被地震摧毀的北川老縣城第五次開城,這可能是北川地震遺址公園建成前的最后一次,也或是它以“北川”之名的最后亮相。
5月9日 封城的日子,也是無聲的日子
這已經是北川老縣城第五次開城了,也或許是它以“北川”之名的最后亮相。以后,這里將更名為“北川地震遺址公園”。
此前,這座地震后一直封閉的空城向持有北川身份證的居民開放過四次,分別是百日祭、2009年春節、清明與5月2日農歷周年祭。
今天,除了彌漫空中的新噴灑的消毒水味,北川老縣城仍凝固著一年前地震的瞬間——撕成水紋狀的窗玻璃、擰成麻花的電視塔、向前傾斜30度的樓房,以及四處散落的學生證、相片、存折……
這天,北川武警中隊例行執勤、站崗、巡邏。2008年9月24日,參與抗震救災的山東特警隊分批撤離后,北川武警中隊與四川警察學院學生接手守衛空城,以及它的一切財產與記憶,已經兩百余日夜。
封城的日子,也是無聲的日子,白天,戰士們分散各處執勤、站崗,一日甚至不能言語一聲,夜間則不定期組隊巡邏,惟余隊伍踢踏的腳步聲。從警戒區大門走到后門,通常需要40分鐘,可戰士們只用25分鐘就能走完全程。
封城之初,總有人試圖沖破禁區進到縣城里來,這讓戰士們的守城生活在枯燥與寂寞之外增添了些許生氣。四川警察學院的學生曾從山上抓下一個說普通話的“小偷”,一經詢問,原來是名冒險前來采訪的記者。
最特殊的一名“偷盜”者是名中年男子,他將妻子的尸體從廢墟中挖了出來,藏進編織袋。在門口被發現后,男子蹲在地上號啕大哭,“我就是想換個地方好好安葬她。”戰士們也跟著愴然動容。
北川老城宣布籌建地震博物館后,廢墟上的每一物件不再是私人財產,戰士們守衛北川也承擔著捍衛國家財產不可侵犯的重責。
武警中隊某班班長藍海明一開始就注意到空城里時常有背著簍子或編織袋的人來往,起初以為是必經北川回家的鄧家與陳家壩居民,檢查后發現里面藏著各種各樣的物品——大到電視、空調、冰箱,小到電腦主板、廢銅絲……
戰士們擔心有極少數偷盜分子混雜其間,肆機竊取廢墟上的財物,不得不提高警惕。抓小偷,也讓這支年輕的守城隊伍有了專業的用武之地。
藍海明說,偷盜者有時是群體出動,規模最大的一伙有近50人,有的憑身份證光明正大進入,有的則繞道翻山進城;他們白天分散在城內偷東西,集中藏在某個地方,晚上則翻山取出,這些伎倆讓戰士們平時操練的伏擊戰、擒拿術派上了用場。最有成就感的一次,他們摸清了偷盜分子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