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西進,被遺忘與被看見的“樸素正義”
耿浩想吃梨。
吃梨有什么難的。就算耿浩身在遙遠的、海拔3650米的拉薩,超市里水果區也是琳瑯滿目,芒果、菠蘿、車厘子應有盡有。盡管價格是內地的幾倍,別說梨,在拉薩什么水果買不到?
但耿浩想吃的南果梨買不到。找了一圈兒,只有拼多多能包郵。到貨后打開,梨完好無損,讓房間充滿了香氣。
東北商家將一箱梨寄到了拉薩,被耿浩稱為一種“樸素正義”。此前,還沒有哪個平臺能夠滿足他想念家鄉水果的執念。
拼多多默默花了三年時間引導電商西進,從2022年首創集運包郵模式、2023年在全疆推廣包郵進村、2024年為商家減免了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讓西部地區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和中東部地區同樣的“多實惠”與“好服務”。
更重要的,不論是這條鏈路前端的商家,還是在中途送貨分秒必達的快遞員;不論是代收點,還是坐在家里就能選購商品的各地村民,他們都能從中受益。
商業讓社會變得更好了嗎?至少在這次 “電商西進”的敘事里,答案是肯定的。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的小伙給母親網購了海南椰子,母親第一次嘗到椰子的味道。
東北人在拉薩
大李子一筐筐裝在內襯有棉布的編織筐里,陽光玫瑰一排排擺在塑料箱上,西瓜、哈密瓜被切開露出誘人的瓤,芒果、小菠蘿和車厘子這些都有。耿浩穿過拉薩一條條街,走進一家家超市,失望而歸。
有天晚上耿浩躺在床上忽然想念老家東北的南果梨,小小的一顆非常清甜。 食欲上來最磨人,他在網上不停搜,發現絕大多數平臺的運費至少100元。最后,他花18元錢拼單了一箱5斤的南果梨。
梨從鞍山寄出后,耿浩想過最后收到的梨壞了,或者不如印象里的味道。畢竟路途遙遠,從大東北到拉薩,穿越幾種氣候,跨越了高山湖泊,能到達他都覺得是個“奇跡”。
8天后,鞍山南果梨抵達耿浩小區。午休時,耿浩迫不及待跑回家拆快遞。箱子打開后,滿箱的梨味撲面而來,慢慢充斥他的房間。箱子里先墊了一層塑料泡沫,上面是高約7厘米的泡沫板,中間有一個個菱形的洞,每個洞都塞著一個南果梨,大小和形狀都很契合,包裹得嚴絲合縫,這樣在長途顛簸中也不容易磕碰。每個梨都黃澄澄的,有的表面還泛紅。
耿浩拿出一個咬了一大口,露出里面的核。是小時候的味道,皮兒薄軟糯多汁,還有難得的清甜。有些梨還是硬的,放軟了才好吃。
那天下午耿浩懷揣著梨去上班,洗好了分給同事。他告訴西藏同事這種梨來自自己的東北老家,他們甚至都沒見過這么小的梨,嘗了之后不停找他要鏈接。
南果梨喚起了耿浩久遠的記憶。他的老家在吉林農村,村里有水有樹林。小時候他和父親開著皮卡走街串巷去各個村里賣西瓜,家里也種了李子賣,他貪吃爬到樹上摘,一口吃到了蟲子。冬天父親從梅河口進了松子去上海賣,過年時也不回來。等父親回家,帶回來沒有賣完的松子,飽滿油脂多,吃起來很香。有一年,父親還帶回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700元買的,那是耿浩后來熱愛騎行的開始。
這箱梨讓耿浩感動,他留言給店鋪商家表示感謝。家鄉味道跨過千山萬水到達他的手中,在耿浩看來難免是個“壯舉”,但這件“壯舉”又如此正?!碳抑徊贿^做了分內之事罷了?!斑@箱梨走了太遠到達我的手里完好無損,帶著天然又樸素的正義?!?/p>
在拉薩,耿浩慢慢構筑起自己的生活。幾年前耿浩來到拉薩,找到一份網絡運維工作。他也嘗試回到老家,但工作不滿意,今年,32歲的耿浩又回到拉薩。他經常去一家東北餐館吃飯,每次都點大豐收、鍋包肉和大拉皮這三樣兒。老板也是吉林人,每次都給耿浩打折。
現在,那些家鄉美味也能跟隨電商而來,收到快遞時他感到“富有”。
耿浩收到梨后給商家評論。
做難但是正確的事
為了實現耿浩稱道的“樸素正義”,拼多多在背后做了什么?
2022年,為了解決新疆、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西部六省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平臺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讓發往西部六省的包裹先運至西安和成都中轉集運倉,再通過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統一發貨至目的地。這一做法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放大二段運輸的邊際效應,結束了西部六省不包郵的歷史。
2024年8月,平臺又推出“百億減免”政策,包括下調保證金、基礎技術服務費和推廣費可退返權益、售后申訴不限次數等。
9月9日, “百億減免”計劃宣布物流中轉費減免這一重要舉措:即日起產生的全部偏遠地區中轉訂單,商家只需將訂單發送至中轉倉,中轉倉二次發貨至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青海等偏遠地區的物流中轉費,全部由平臺承擔。
在西藏地區,中轉后的二段物流,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平臺送至目的地。以郵政為例,發貨要求是“特快”級別,收寄規格在40kg以內(超過40kg的大件收寄,由其他快運商兜底),投遞時效為最優。
旦增是拉薩市城關區郵政城東營業部的負責人,負責4條主街道的快遞配送。2024年6月之前,旦增每天早上7點半迎接一輛從拉薩處理中心發出的4米2廂式貨車,安排快遞員從車上搬運下來大約2000件快遞。之后,15名快遞員手動分揀裝車,散開送貨,下午三點之前便能完成一天的工作。早些年,城東營業部將一棟樓租給一家賓館,只有三分之一的車位停放快遞三輪車。
旦增清楚記得,6月3日,合作第一天,營業部早上7點半接了兩輛廂式貨車,3000多件快遞,下午3點又接收了1000件。來城東營業部5年,旦增第一次見到這么多快遞攤了一地。一整天大家都在埋頭分揀,三輪車進進出出,有人放棄了午飯時間。晚上9點,院子清空,旦增才松了口氣。
快遞規模的增加讓合作商自身的改善也顯而易見。
快遞增多的第四天,城東營業部開始裝修和改造。以前300平方米的空間,擴大到600平方米,給員工配備了休息室和更衣室,更新了擺放的貨架,新增了一條可伸縮傳送帶和頂掃機,員工站在兩邊分揀,比以往省力,也降低了暴力裝卸的概率。營業部決定不再讓外面的車輛使用停車場,他們還收回租出去的賓館,打算改成員工宿舍。
西藏拉薩城東營業部分揀員正在傳送帶兩旁分揀。旦增 | 攝
9月9日后,城東營業部快遞員增至24名,每天單量穩定在5700單左右,重大購物節日單量高達7000單。早上分揀完畢,旦增會站在院子前面,給眼前穿深綠色工服的員工們開會,他一遍遍強調上午的快遞一定要在下午3點之前送完,一定要給用戶打電話確認,快遞一定要送到本人手里,態度一定要友善。
快遞的增多也讓快遞員們習得更有效的投遞方式。每天,他們將小件放進車內,大件用繩子緊緊綁在車頂。他們先由遠及近地給街道兩旁的店鋪派發。店鋪鱗次櫛比,店名和位置已經深深印在腦子里,他們手拿快遞踏上一個個臺階,向店內遞的同時說一句“祝您生活愉快”,然后快速抽身,沖上車子前往下一條街。拉薩有的街道縱橫交錯,行人和車輛慵懶,小區里住滿了各族人,上班時間也不一樣,電話時時打不通,這真是一份考驗語言、車技和耐心的工作。
還考驗人的體力。拉薩市民越來越喜歡買大件家具,一人多高的柜子,圖案繁復的沙發,配套齊全的爐灶,易碎的穿衣鏡,昂貴的自行車和滾筒洗衣機。有快遞員從電話里聽出對面是個老人,二話不說背起大件上4樓,最后會得到不停的感謝和20元打賞。有快遞員發現同一個老人每天都有快遞,還有用戶拼單了南國的椰子。好喝嗎,后來快遞員問。好喝,但是皮又厚又沉。對方真誠回答。
旦增了解他的員工,有人私下愛玩善酒,結了婚每個月末也攢不住錢拿給家里。但最近,他們好像干勁更足,每天送200-300件的快遞,可以月入過萬。有天,旦增問一個員工為什么這么高興。
“咋不高興呢,可以拿錢給老婆了?!?/p>
不只在西藏,遠在新疆,“電商西進”挽救了一個中年失意男人的事業心。
“我到過你們永遠不會到達的地方”
包郵進村是“電商西進”的重要一環。
王振今年40歲,是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快遞站點負責人。他國字臉,板寸,聲音渾厚,頭發已經白了大片,可能常年暴露在新疆的室外,皮膚黝黑滄桑。
王振愛闖蕩。早年在鐵路工作,他覺得體制內太過平穩,辭職出來創業。他看好快遞前景,2013年回到老家伊犁州首府伊寧市,慢慢從快遞員、業務員、管理崗做到現在的站點負責人。
但有那么幾年,王振的事業陷入困局。因為運費高昂,商家極少向新疆發貨,有時整個伊寧市一天只有30單快遞,“全市只有30個人在買東西,丟不丟人?!?/p>
王振說,日單量在500單以上才能維持站點的正常運營,更別說有能力往下面的鄉鎮和農村送貨。伊犁州三市八縣,最遠的村莊距離市區兩百多公里,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貨量支撐長途送件。如果有村民網購,只能自己坐車或者托人去縣城取。最困難時,王振的快遞員要同時服務好幾家站點才能維持生活。
2023年7月,拼多多聯合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商,開始在新疆進行快遞包郵進村的嘗試。最初,他們在喀什地區莎車縣試點進村服務,讓村民可以在村子里溜達著就能取到快遞,極其方便。
伊犁州村內代收點正在盤點快遞。受訪者供圖
王振不以為意。按照以往經驗,包郵進村也喊了好幾年,從沒真正實行過,誰知道這次是不是形式主義?剛開始,王振作為伊犁州運營商,主導著進村進程。慢慢地,他發現每天晚上回到酒店,還要和拼多多工作人員一起復盤討論,午飯在車上對付兩口,起早貪黑。他默默成為輔助,心想:這次是來真的。
很多村莊生活的都是老年人和少數民族群眾,剛剛受到電信防詐教育,王振進村時經常被當成騙子驅逐。他需要掏出工作證和身份證表明身份,然后掏出手機打開購物App,比劃一番購物,又拿出一個快遞盒子,從遠處跑過來遞給村民,完成一次“何為網購”的演示。
他到達過很多人不知道也永遠不會去的地方。有的村莊很小,村頭滾個車轱轆,能直接滾到村尾。有的邊境縣店鋪招牌還是用毛筆寫的,有的村子空無一人,村民全部上山放牧了。有的地方冬天會被大雪封山困住,直到來年暖和才能恢復通路。
每到一個村莊,王振就在地圖上標一個星,最后,伊犁26萬平方公里被他密密麻麻地標滿了。
從2023年7月開始到2024年春節前,王振跑通了全伊犁州416個村莊,建立并完善了送貨線路,連接了三百多個快遞代收點。王振也開通了三條線路,從伊寧市出發,往東南西北方向送貨,最多的線路連通30個村子,往返400公里。這些代收點的位置都精確到米,選在村民信任的村委會,或者村民聚集的“村中CBD”小賣部。
最初,各村的代收點還發短信提醒村民到哪里取快遞,少數民族群眾會用雙語。慢慢地,網購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村子的“話題熱榜”,“村中CBD”成為信息集散地,每天大家在此交流購物心得,還互相分享“種草”好物。有村民興奮地告訴大家自己買了藍牙耳機,放牧時聽音樂。就連最常用的農具,他們也要在網上購買。王振說,習慣是最好的宣導。
24小時內送達村莊代收點,沒什么能打破王振的送貨時效,翻車也不能。新疆地形復雜,進村道路狹窄彎曲,下雪天更難走。2023年下雪時,在特克斯縣的盤山路,過彎時路滑,司機不小心翻下山溝,被困三四個小時。救援車隊到達時,王振大喊:“趕緊先把貨搬到另一輛車,先把貨都送了!”
當下,伊犁州再次迎來雪季。有時,快遞車到達某些村口才發現封路,也只能靠人力搬運了。
正值伊犁州大雪天氣,快遞員往站點送貨風雪無阻。受訪者供圖
9月偏遠地區中轉費減免后,王振和他的站點迎來首個雙十一。每天,最小的村子也會有30件左右的訂單(相當于過去一個縣城的體量)。站點分揀機器24小時運轉不停,分揀員和快遞員一共90人輪班工作,王振一睜眼就忙到凌晨。
王振統計,站點目前運送的快遞量較2023年雙十一期間增長了將近200%。新疆郵政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9月,新疆快遞業務量完成3.12億件,同比增長37.57%,已超2023全年業務量。其中,9月快遞業務量完成4470.61萬件,同比增長37.42%。
另一種生活
電商西進的這幾年,不光當地人的購物車更豐富了,日常的需求和欲望得以滿足,更重要的是,這些過去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而聲量較小的地區,被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工作之外,耿浩熱愛騎行。十年前,他擁有了第一輛山地車,價值1700元。一開始只在吉林周邊騎,后來他和朋友騎了川藏線,看了雪山留在拉薩。夏天每天下班后,他會從城里的濱河路沿著拉薩河往東騎行60公里,等到夜空繁星點點再返程。
2024年,耿浩愛上了公路車,時速極快,很容易將別人甩在身后。他看上了一款價值7000元的公路車。一些電商平臺光送往拉薩的運費就需要500元,耿浩不舍得。最終,他在拼多多看到同款公路車,運費只需要10元,便欣然下單。隨后,他又為這輛車下單了各種裝備。
和朋友組成車隊騎行時,他騎著這臺深藍色愛車。耳邊的風呼嘯而過,他的腦子放空,除了前方自行車的紅色尾燈和周身的氣流,他什么都不用想。他只需要找準時機,控制好車把,側身后憑借風力超越前車。然后他越騎越快,慢慢地,后面的人只能看到他的紅色車燈迅速劃過,消失在遠方。
這輛公路車成為耿浩對抗庸常的一部分。除了騎行,他還會自駕出行,探索藏區的美麗——要知道,在拉薩生活久了,雪山也會被視而不見。
耿浩在騎行途中。受訪者供圖。
天氣轉冷,耿浩不在戶外騎行,他下單了萬元的騎行臺,方便在室內騎車鍛煉。對耿浩來說,冬天有點兒積蓄能量的意思,他想多學點兒東西。最近,他都在線上進行一對一口語面授課程練習口語,希望以后有機會出去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
王振不再有事業危機,他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伊犁州各個縣市的快遞員招聘廣告,他經常在站點工作到深夜,疲憊的時候會想起以前的一次走訪,他想,這輩子都忘不了了。
那是晚上11點鐘,夏日的新疆天剛剛擦黑,王振來到一個半山腰的村子。草場隨風吹沙沙作響,幾座房屋散落其中,沒有圍墻,透過小小的窗戶發出昏黃的燈光,大門緊閉。他沒看到小賣部,敲了很多門,才碰到一個可以聊的中年人。
中年人說,全村人的采購只靠一個人到70公里之外的巴扎(集市)。王振告訴他這次就要解決購物難的問題。臨走前,他一再詢問王振:“真的可以把貨送到眼前嗎?”
“當然,”王振說,“我們就是來干成這件事的?!?/p>
網絡編輯:kuangyx 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