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庫到廣州:一家銀行的綠色實踐
地球人的綠色夢想,終于到了“談錢”的時候。
11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在高加索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落下帷幕?!板X”成了這場為期12天的大會里,最重要的議題。
與會人員經過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的一處展館,新華社記者 曹陽/攝
大會呼吁發達國家到2035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專門發表聲明,呼吁各國政府“將這項協議視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
而在“為凈零未來解鎖資金”等邊會上,各方也在想盡辦法,為“綠色的未來”輸送“綠色的血液”——綠色的金融體系,正在支撐人類綠色夢想的下半場。
當一件事情開始“談錢”的時候,說明它正在落地,也正在循著可持續的邏輯發展。
而從巴庫到廣州,數千公里,氣候迥異,卻能真切感受到這種“環球同此涼熱”。
在中國的南海之濱,一場“綠美廣東”的戰略已經拉開帷幕,在密集的技術突破和產業革新,乃至生活方式的變化背后,都有綠色金融的無形之手。小到個體經濟的降本節能,大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轉型,它正在支持著一個個綠色項目的落地,也在支撐起一整個綠色戰略的實施——而“綠色金融”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以匹配通往未來的需求。
錢,是人類“綠色未來”的宏大敘事背后,最真實的故事。
南海岸的綠色金融
本屆COP29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6.7萬名代表注冊參會。其中,中國代表團以近一千人的陣容位列第五,并在大會中設立了特色鮮明的“中國角”區域,以一系列綠色轉型和創新合作的成果展示了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突破。
而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這些應對氣候變化的生動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在中國的南海岸上,林立的海上風車似乎已經說明了一切—— “綠美廣東”戰略,正在讓這個中國最發達的省份掀起一場新的自我革新。
在茂名,這座曾因石化產業而聞名的“油城”,正通過綠色化工的革新,開始向“氫城”轉變。東華能源的丙烷脫氫(PDH)項目是其中的標志性工程。這個總投資400億元的項目,不僅是茂名歷史上引進的最大民營工業項目,也是推動形成千億級重大產業集群的關鍵一步。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均營業收入可達44.11億元,同時將顯著減少碳排放,成為國際化學工業綠色升級的典范。
東華能源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CCB粵章/圖
然而,這樣的大型項目在資金上也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建設初期的啟動資金和運營周轉的資金。建行茂名市分行從項目運行伊始便深度參與,創新性地提供了多種金融服務,累計投放了超過10億元貸款,包括經營周轉類貸款和銀團固定資產貸款。面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資金調度難題,建行通過專項服務方案,優化貸款審批流程,靈活匹配資金到位時間,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正是在這一系列金融助力下,茂名的能源產業轉型邁出了堅實一步,也為全國化工行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
而在湛江,一種“無廢利用”的綠色產業模式正在崛起。由同暢環??萍脊就顿Y建設的船舶廢物處理中心項目,不僅是廣東省“十四五”期間的重點環保工程,也是推動危廢資源化利用的先進示范。項目采用的富氧側吹爐技術能夠高效處理固廢、危廢,并通過資源的深度循環化提取多種金屬,具有無害化和資源化雙重特點。建行湛江市分行在項目立項伊始便派出專業團隊,深入項目現場了解實際需求,與企業反復討論融資方案。經過多輪實地調研和詳細評估后,建行迅速批復了3.7億元貸款,并分批投放到項目建設中。如今,這一項目已成為湛江市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美麗湛江”的重要支柱,展現了綠色金融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的關鍵作用。
同樣以綠色金融助力的還有江門某裝備產業園。在這片致力于清潔能源裝備制造、金屬制品生產的工業新城,園區污水處理能力的不足一度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隨著企業的不斷落戶,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迫在眉睫,然而高達3.5億元的資金需求成為了園區開發的“攔路虎”。建行江門市分行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對內迅速成立“省分行-市分行-支行”三級聯動項目攻堅團隊,通過固定資產貸款產品,為園區的污水處理及管網資產“量身定制”了一整套融資方案。分行通過加班加點整理授信申報材料,最終在1個月內完成了2.8億元貸款的發放,成功盤活了園區現有資產,推動項目迅速落地。這一金融助力不僅緩解了園區開發資金緊張的局面,也為地方制造業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綠色發展支撐。
這些案例的背后,是“綠美廣東”戰略與“雙碳”政策的有力指引。建行廣東省分行通過構建省市區三級綠色金融管理架構,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深入調研地方產業需求,創新貸款產品;配套差異化支持政策,打造綠色信貸優先審批機制等,為各地的綠色項目提供針對性支持。這些實踐不僅體現了建行對綠色金融的探索和創新,也生動詮釋了綠色金融如何成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的“活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強大動力。
綠色金融持續創新
“綠色”的金融活水,支撐起了持續的綠色創新。
從珠江河畔的清潔能源工程到洶涌的南海風電基地,建行廣東省分行正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將綠色金融的觸角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發展領域,為區域經濟注入綠色活力。
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典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變速抽水蓄能電站,它不僅關乎當地8700萬居民的生活用電穩定,還在助力大灣區清潔能源優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項目建成后,每年預計可消納21.6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將減少碳排放89.64萬噸,同時能大幅提升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和安全性。
項目運行之初,肇慶浪江蓄能發電有限公司面臨著巨大的建設資金需求,而抽水蓄能項目的特點決定了資金的時效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建行廣州開發區分行和建行肇慶市分行聯合組建專項工作團隊,深度參與項目的前期調研,設計了一套專屬的綠色金融服務方案。從貸款額度核算到審批流程優化,再到配套資金的分批投放,建行對項目的每一步推進都進行了精細化設計。最終,建行為該項目提供了10億元的25年期建設貸款,同時開通“便捷通道”,在確保合規的同時顯著提升了審批和放款的效率。正是這種創新性的金融服務,使得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項目在建設進度和減排成效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成為灣區綠色金融的標桿案例。
廣東汕尾,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而在汕尾這座風光旖旎的海濱城市,綠色金融正推動著海上風電產業的快速崛起。作為“綠美廣東”戰略的重要支點,汕尾市正在建設清潔能源基地,其中陸豐海上風電項目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既需要較為高額的資金投入,也面臨著周期較長的特點。建行汕尾市分行在得知項目的資金需求后,迅速成立重點項目推動團隊,與中廣核集團等相關方深入對接,圍繞項目融資中的痛點問題,推出了一套創新性的綠色金融方案。
建行不僅為項目設計了優惠的綠色信貸定價策略,還通過創新審批機制,使項目以超預期的速度獲得貸款支持。最終,建行為陸豐海上風電項目提供了超18億元的融資,累計為項目群授信達72億元。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海上風電項目的順利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推動了汕尾市在清潔能源產業上的持續升級,使其成為廣東綠色金融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這些標志性項目之外,建行廣東省分行還不斷探索綠色金融的產品創新,以更好地服務“雙碳”戰略。例如,結合碳排放強度掛鉤評估體系和碳信息披露要求,建行設計了涵蓋綠色債券、轉型債券等在內的多元化金融產品;在廣東區域內首創“綠色氣候貸”,為氣候投融資項目提供了專屬金融服務方案。通過這些創新產品的實踐,建行不僅實現了自身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也為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思路。
該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持續創新,不僅展現了其在灣區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也為中國金融行業如何通過創新支持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
綠色普惠潤物無聲
綠色金融并不僅限于大型項目的高光時刻,它更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和基層經濟的土壤之中。正是那些遍布民間的細微努力,讓綠色金融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在建行廣東省分行的版圖中,綠色普惠項目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勾勒出一幅“綠意盎然、潤物細無聲”的金融生態圖景。
在廣州市花都區,一片4000畝的魚塘成了科技與生態結合的創新舞臺。這里的“漁光互補”項目,通過現代漁業與光伏發電的巧妙融合,實現了“一地兩用”的綠色效益。魚塘上方,密布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源源不斷地為電網輸送清潔電力;而水面之下,魚兒在穩定的水溫中健康成長,養殖效益絲毫不受影響。然而,這一高科技項目在早期曾因融資困難而導致建設停滯,項目推進一度受阻。
為廣州花都某小鎮漁光互補項目提供金融支持,CCB粵章/圖
得知這一情況后,建行花都分行深入項目一線展開實地調研。在了解了項目的融資痛點后,團隊結合花都區的生態條件和項目的技術特點,設計了一套綠色信貸支持方案,最終為該項目提供了7億元貸款。如今,這一項目不僅成為“綠+產業”的典型示范,也為探索生態農業與清潔能源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了成功經驗。
在園林建筑行業,小微企業也在通過綠色金融的支持走出困境。周小姐的園林公司以綠化種植和樹木養護為主業,但在一次業務擴展中遭遇了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面對傳統貸款渠道對抵押物的嚴格要求,企業的融資需求一時難以解決。建行的客戶經理小李在隨隊調研途中了解到企業的困境后,發現企業的碳匯林業務完全符合綠色信貸的認定標準,以此量身定制金融方案,僅用三天便為企業發放了200萬元的綠色貸款,不僅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也讓綠色金融的普惠屬性在民營經濟中得以彰顯。
此外,建行廣東省分行還將綠色金融的觸角延伸至農戶和居民的日常生活?;ǘ紖^首創的“農戶信用綠碼”項目,將農戶的碳信息和信用信息相結合,為低碳農戶進行批量授信。目前,已有15家農戶獲得了合計400萬元的貸款支持。與此同時,建行還推出了居民綠色消費等級體系,通過線上便捷支付和綠色消費積分等形式,鼓勵更多家庭參與低碳生活?;ǘ脊┧椖恐械?0萬戶居民已經通過這一創新模式,享受到了綠色金融帶來的生活便利。
從田間地頭到城市社區,該行通過綠色普惠金融的實踐,將綠色發展理念從“天邊”帶到“身邊”。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為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注入了深遠的力量,也讓綠色金融的故事更加溫暖而生動。
從廣東特色到全球視野
事實上,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憑借其獨特的經濟地位和產業優勢,已經成為綠色金融創新的重要試驗田。建行廣東省分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為地方經濟的綠色轉型提供了金融支持,也為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他們看來,綠色金融的核心不僅在于資金的流動,更在于政策引領和理念創新。為了促進綠色產業的健康發展,建行在政策上始終與國家戰略緊密對接,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完善。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廣東建行將綠色金融深度嵌入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交易等金融工具的創新,推動地方綠色產業加速轉型,助力廣東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在這一過程中,該行還緊跟國際綠色金融發展趨勢,積極倡導綠色金融理念的創新——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推動了環境、社會、治理(ESG)標準的融入,將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合,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走向市場。這不僅幫助企業實現綠色轉型,也為全球綠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CCB粵章/圖
而建行廣東省分行的綠色金融實踐,同時還具備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金融機構,建行廣東省分行充分發揮大灣區一體化的發展優勢,通過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小組等專門組織,在為企業提供綠色金融服務的同時,整合了區域內的政策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跨區域、跨行業的綠色項目協同發展。
與此同時,該行深入制造業、能源、交通、環保等多個領域,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通過創新的綠色金融產品,為這些行業提供了靈活的融資方式和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在低碳發展的道路上突破資金瓶頸,加快轉型步伐。截至2024年11月末,建行廣東省分行綠色信貸貸款余額已超4300億元,貸款規模三年翻了兩番。
綠色,既是全球的共識,也是金融的明天。隨著全球綠色轉型的加速,綠色金融的創新也不會停歇。建行在廣東的實踐,是中國人在“綠色”這條賽道上展現的智慧。小到花農補貼,大到氫能革命,這些故事,都將作為“中國智慧”的新時代版本,被推向全球,為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增添力量。
它們是綠色的宏大歷史中,最腳踏實地的故事。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