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公共藝術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原創 2024-12-08 南方人物周刊 藝術應該進入到公共空間,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謝詩劍 圖 / 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陳雅峰 2024年,王浩在創作雕塑《乘風》2024年11月1日上午,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駛離廣州南沙碼頭,開啟了又一次的南極之旅。與此前不同的是,“雪龍2”號這次帶去了一件特殊的禮物。這是一尊重達四百余斤的雕塑,由不銹鋼打造,其形象是一艘紅色的龍船飛躍連綿群山。一個多月以后,這件厚重的藝術品將被運抵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永久陳列于中國南極秦嶺站?!八鼞撛僖膊粫貋砹?,也希望這抹中國紅能為中國秦嶺站帶去力量?!钡袼芗彝鹾普Z氣平靜,卻又難掩自豪,“這是秦嶺站永久收藏的第一件(雕塑)作品?!?/p>一天前,在同一個碼頭,正是王浩把這件禮物交到了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越冬站站長手中。2024年,王浩創作的雕塑《乘風》被中國南極秦嶺站永久收藏“它叫‘乘風’,折疊的山代表秦嶺,也象征南極的冰川;龍船則象征‘雪龍2’號,也傳遞一種龍的精神?!?/p>自8月接到委托之后,王浩便一直在為這個大家伙忙碌,出方案、畫手稿、建模、鍛造……他不斷增厚山體的層次厚度,又頻繁加粗龍船,總希望分量再重一點,仿佛只有這樣,才顯出禮物的厚重以及對于南極科考隊員的深厚敬意。與很多藝術家不同,作為一名雕塑家,王浩樂意接受這種主題性的創作邀請,甚至經常主動探索,發掘這一類型雕塑作品的更多價值和內涵。2020年,王浩為廣東南雄珠璣靈潭山頂紀念公園 創作大型紀念性公共雕塑《星火燎原·紅色南雄》主旋律創作也能“插電” 在廣州番禺高莊,王浩和廣州美術學院的同事租了一棟四層民房作為創作室。他獨享頂層工作室,沒有課的時候,基本都在這里度過。為了讓工作室亮堂,他特意請房東在屋頂留了一個大天窗,白天都不用開燈。累了,就在窗前站一會兒,順便欣賞樓下清澈的十畝方塘,或者飲一壺茶。這個150平方米的工作室,擺滿了他過去20年不同時期的雕塑和裝置藝術作品,題材多樣,風格不一:既有造型簡潔的,也有元素復雜的,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其中又以主旋律作品為多,幾乎占了一半。在這些主旋律作品中,有一件LED燈光裝置很難不被人注意。這是一件名為《袁庚》的作品,主角身穿風衣,手指前方,身下是摩天大樓的剪影,身后是LED燈管拼成的英文:TIME IS MONEY,EFFICIENCY IS LIFE!(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span>《改革先鋒 — 袁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東優秀美術作品展“這件作品非????!蓖鹾普f完,給裝置通電,畫面瞬間變得時髦起來,看起來像插電版的雜志封面。他說,這是一個主題性作品,但又與過去那些主旋律雕塑不一樣。2019年,廣東啟動“大潮起珠江”藝術創作工程,王浩受委托進行主題性創作,以展現改革開放的面貌。他挑選了曾創辦深圳蛇口工業區的袁庚作為主角。第一個想法是,像過去大多數雕塑作品一樣,用具象寫實的方式呈現。不過,他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改革開放的精神是創新,要呈現袁庚這樣一個創新先鋒人物,如果還用傳統的方式,那就沒法跟這一精神走在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