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申遺成功:當讓鮮活的傳統更加生機勃勃丨快評
有活的文化,有死的文化,兩者何啻霄壤。中國人,要善于傳承與創造有利于我們自身與我們文明延續的一切文化,這文化是活的,是向上的,是熵減的,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為此自豪的,而不是死去的或垂死的,是墮落向下的,是熵增的,讓與我們無關的后人在博物館憑吊觀賞的。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第19屆常會。會上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對此消息,絕大多數人覺得“與有榮焉”,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覺得“非遺”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的一項榮譽。不過近些年來,公眾對“非遺”本身也實現了一些必要的祛魅,其公共價值更多會體現在增進“何謂文化”的討論。
比如“春節”與“元旦”,現在并不是一回事,分別指夏歷正月初一與陽歷1月1日;過去(1912-1913年之前)也不是一回事:前者指二十四節氣之立春,后者指夏歷正月初一。
漢武帝時推行《太初歷》,以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此后兩千多年,中國人“過新年”就是“過元旦”?!霸笔亲畛?、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會意,清晨太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