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探尋明代文學巨匠楊慎的歷史足跡與文學力量
初冬的桂湖,荷塘里亭亭的粉荷已隱去身影,蠟梅正在積蓄能量靜待盛開,肅穆的古城墻訴說著歷史的厚重,一亭臨水、一亭依岸的交加亭依舊吸引著不少游客。
不久前,成都市新都區楊升庵研究中心負責人張曉光接待了一位游客。這位游客堅持要在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桂湖”二字的碑刻前打卡拍照留念。
這張照片藏著一份鄉愁?!耙驗樵谒礉M一歲時,母親曾帶他來到這塊碑前拍照,那時他還不能站立,母親就在他背后撐著,拍下了一張照片?!睆垥怨庹f。
桂湖是承載新都人鄉愁的地方。千千萬萬座城市,無一例外都有這么一個地方,家中長輩常常帶著孩子在此游玩;千千萬萬個游子,總有那么一張照片,承載著淡淡的鄉愁。
新都桂湖交加亭。
新都桂湖也曾是楊慎后半生魂牽夢縈的地方。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書法家,明代第一大才子,“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明代史學家蕭如松在《重刻楊太史升庵文集后序》中云:“余觀先生集,其賦頌之作,雄詞麗藻,章含秀發,亦漢揚、馬之流亞也;詩則取材六朝三唐,與子昂、太白異曲而同工;議論博辨,略有蘇氏風。蓋昔人所獨擅者、庶幾兼撮其長?!?/p>
“四川賦頌以漢代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為最,詩歌以唐代陳子昂、李白為最,散文以宋代蘇氏為最,而升庵先生兼具諸人之長?!彼拇ㄊ∪嗣裾氖费芯筐^特約館員、四川省楊慎研究會會長倪宗新同樣認可蕭如松對楊慎的評述。
在川江之上,在出川與入川的繁忙旅人中,楊慎無疑是璀璨的星光。重走楊慎的足跡,讓我們再次去探索這位偉大文人的精神世界。
新都:宰相狀元家
楊慎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明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人,其家族有“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之譽。四川民諺有云:“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正德二年(1507)八月,楊慎二十歲時與弟楊惇同舉四川鄉試,擢《易》魁。督學劉丙閱其卷,贊為罕見奇才。他對楊慎說:“吾不能如廬陵歐陽修,乃得子如眉山蘇軾?!闭氯辏?508),楊慎在京師應會試,主試王鏊、梁儲得楊慎文,已置其為首選,因卷失燭,遂下第。
新都寶光寺西北角有一名為“娃娃堰”的溪流,記錄著楊慎小時候的趣事。楊慎自幼機敏好學,七歲時,楊母便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資料記載,某日,縣令恰巧坐著轎子從岸上經過,楊慎在堰中游泳并不避讓。
縣令一氣之下命差役將楊慎的衣服掛在樹梢上。差役一邊抱起衣褲,一邊稟告縣令,楊慎是當地出名的“小神童”??h令來了興致,許諾楊慎若對得出對聯便將衣服送還??h令給出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隨即對答:“萬里長江做澡盆”。此后,楊慎“小神童”聲名遠揚,當地百姓遂將此地命名為“娃娃堰”。
楊慎博聞強識、善于思辨的才華在他12歲那年已經逐漸顯山露水。在新都楊家府邸,楊慎叔父拿來一幅山水畫作,全家賞畫時,長輩問他:“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好看的景色,人們稱贊像畫一樣;好看的畫,人們稱贊像真的一樣,到底哪種正確?
楊慎以元稹的詩歌作答,念道:“顛倒世人心,紛紛乏公是。真賞畫不成,畫賞真相似?!痹〉脑姼桕U述的是人物畫作的考據,家中長輩仍覺得意味不足。
楊慎思考片刻,便以自己所寫的詩歌作答:“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御寇,形影相贈晉詩人?!币洆?,以晉代詩人陶淵明寫形影神的詩歌,形贈影、影答形,喻實景和圖畫。家中長輩們十分欣慰,稱贊他:“只此四句,大勝前人矣?!?/p>
楊慎14歲時,隨父入京。時值深秋,楊慎以沿途之景,寫下不少詩詞歌賦。其中一首《新秋悼亡(其二)》寫道:“黃葉擁階深,秋聲雜暮砧。天空孤鶴唳,露冷百蟲吟。錦暗宵衾色,瓊沉曉佩音??蓱z搖落節,感此倍蕭森?!?/p>
明初,詩壇盛行“頌圣德,歌太平”的臺閣體詩歌。李東陽任內閣首輔之后,認為詩歌的創作要向漢唐學習,言之有物,針砭時弊。李東陽讀罷楊慎的《新秋悼亡(其二)》,認為其詩歌“不減唐宋詞人”,并稱楊慎為“小友”。此后,楊慎便成了李東陽的門生。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楊慎在金鑾殿上應試。面對正德皇帝親自主考,楊慎不以為懼,寫下四千多字的文章。其文章旁征博引,言必有證,議必有據,切中時弊,體現出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讀卷官們交口稱贊,正德皇帝欽點其為殿試第一。時年24歲的楊慎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在桂湖公園內有一段850米的古城墻,始建于隋唐時期,當時為土筑泥夯之土城墻。楊慎高中狀元時,蜀王送來賀銀,其親友本建議用賀銀修狀元牌坊。祖父楊春卻拒絕,“與其只寵一個新科舉子,何不移銀修建城墻,可保一方平安?!庇谑潜阌辛私袢沾u砌城墻的風貌。
桂湖公園內的古城墻。
新都楊氏家族現存的光緒乙未本《楊氏族譜》和民國辛未本《新都楊氏家譜》中,記載了楊氏的“四重”家訓:“家人重執業,家產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p>
資料記載,新都楊氏還有一條愛鄉族規:凡是入朝或在外為官,均不能忘記新都父老鄉親,每次回鄉必捐資為故鄉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新都城南護城河上的清源橋,由楊慎祖父楊春捐資修建;桂湖公園飲馬河上的學士堰,由楊慎之父楊廷和捐資修建。
“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楊氏家族綿延數百年,楊氏家風無形卻深遠地影響著一個家族、一座城市的發展。
張曉光時常受邀走進新都校園講授楊升庵文化的傳承。在有聲有色地向學生們闡述楊氏“四重”家風家訓后,他常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家中是否有家訓,如果沒有,可否制定自己的家訓。
家風、家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以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品質、家風家訓為基礎,引以為鑒,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亦是傳承和緬懷?!芭R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身后”,新都人一直用楊慎的警句勉勵后人。
如今的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升庵村,修建了一處“天府家風館”,游客可以通過實物、宣傳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多角度多維度再現先賢家風傳承和革命先烈的事跡。其中“楊氏家風文化體驗館”專題展廳里,特別設計家風講堂,兼顧文化體驗與主題教育的雙重功能。讓文化更好走進生活,讓文化得以在生活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在潤物細無聲的家風之中“生生不息”。
且作飲中仙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楊慎與云南永昌張志淳之子張含訂為金石之交。當年,十一歲的楊慎作近體詩一首,其中有一句“一盞孤燈照玉堂”。父親楊廷和評曰:“句則佳矣,但恨太孤寂耳!”
這首詩似乎映照了楊慎的后半生。
楊慎被流放云南,行至湖北江陵,不得不與妻子黃峨道別,題詩《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沙灘上鳥兒尚能雙飛雙宿,楊慎與妻子黃峨卻只能就此分離,從此相見更難。
來到云南,楊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開啟了他人生的另一段傳奇歷程?!霸谶@里,升庵先生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對學問的執著追求,完成了他的大部分著作。他的才情與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云南的文化天空?!蹦咦谛轮赋?。
楊升庵塑像。
楊慎在云南醉心學術,潛心講學。他將流放云南的行程寫成《滇程記》,將對云南氣候的見聞寫成《滇候記》,聽聞當地歷史又寫下《滇載記》?!睹魇贰钌鱾鳌酚涊d:“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睏钌髌缴魉陌儆喾N,涉及經學、文學、史學、小學、考據學、方志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生物學、金石學、書學、畫學、音樂學、戲劇學、民俗、民族學等多種領域,不僅冠絕明代,在全世界的文人學者中亦十分罕見。
簡紹芳是楊慎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他曾說:“升庵先生平生著述四百余種,散逸者多,學者恨未睹其全?!蹦咦谛略谧珜憽稐钌謺摗贰稐钌帜曜V》《楊升庵詩詞》《楊升庵散文》等十余部與楊慎相關的著作時,亦是感慨萬分:“五百多年過去了,我們現在仍然是‘學者恨未睹其全??!’每當想到這里,我都覺得這是學術界的一大憾事,也深感我們實在是對不住升庵先生!”
云南巡撫游居敬在其所撰《翰林修撰楊公墓志銘》中記載:“滇之東西,地以數千里計,及門而受業者恒千百人,脫穎而登科甲、居魁選者,藹藹然吉士也?!?/p>
“孔子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升庵先生弟子也達千以上。在上千弟子中,李元陽、張含、王廷表、楊士云、胡廷祿、唐锜、吳懋等人,最為有名,人稱‘楊門七子’。人們常把他們比作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蘇軾門下的‘蘇門六君子’?!蹦咦谛抡f。
在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楊慎的評價中,倪宗新印象最深刻的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評價。
李贄在《焚書》卷五中云:“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倪宗新指出,李氏這段話是將楊升庵與李白、蘇東坡相提并論,高度評價了他在文學史、文化史、書法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倪宗新又說:“近現代對楊慎的評價,我們在新都桂湖楊升庵紀念館中,還可讀到李一氓與張秀熟兩位老革命家的題詞。李一氓先生言:‘升庵功業,當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與融合,對中華民族的成長有貢獻?!瘡埿闶煜壬裕骸C計升庵畢生行事,我敢大聲高呼:楊慎是中國歷史上難能的偉大哲人?!?/p>
成都新都是楊慎牽掛的故鄉,而云南永昌(今保山市)則成為“一生之半”的他鄉。楊慎的妻子黃峨亦在新都榴閣苦等他的歸來。桂湖內有升庵祠,更有黃峨館,記錄著黃峨的生平。
楊慎即使身在云南,依舊情系故里。他編寫了《全蜀藝文志》,全書64卷,收錄詩文1800多篇,共計140多萬字,廣收博采漢魏至明有關四川詩文。
史料記載,楊慎謫戍云南三十余年,其間“往復滇云十四回”。晚年他寫下許多詠長江的佳作,其中《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堪稱千古絕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當代傳承樣本
當歷史的車輪駛過五百年,楊慎的故事和精神仍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低吟著、傳承著、講述著。
2017年,四川啟動了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將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十人,確定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找準了切口,探索了新路,形成了影響,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示范樣本。2018年4月,四川省楊慎研究會掛牌新都。目前有省內外會員70多人。這些會員來自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黨政機關以及其他業余從事升庵學術研究的作者,涵蓋了經學、哲學、文學、歷史、管理、教育、新聞、書法、美術等研究領域。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單位的指導下,在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支持下,四川省楊慎研究會、四川省楊慎研究中心先后策劃組織舉辦了“紀念楊升庵誕辰 530 周年學術論壇”、“紀念楊升庵誕生535 周年學術研討會”,這兩次面向全國的學術征文,均采取了有獎征集學術論文的方式激勵全國各地作者投稿,擴大了楊慎在全國的影響力。
倪宗新介紹說:“在這兩次有獎征文的過程中,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ㄊ校┒加凶髡咄陡?,研究楊慎的專家學者和業余從事楊慎學術研究的愛好者眾多。從作者投稿的數量看,兩次征集的論文達到255篇,評選出獲獎論文120 篇,創全國楊慎學術論文征稿之最。兩次征稿情況表明,全國楊慎學術研究隊伍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內容進一步深入,學術研究人員素養進一步提高,學術研究視野進一步拓展,論文撰寫規范進一步得到遵循??傊?,楊慎學術研究發展態勢十分令人鼓舞?!?/p>
文學的傳承與創新極為重要。
2023年4月21日,首屆“楊升庵文學獎”征稿發布會在成都市新都區升庵書香公園舉行,著名作家阿來新都工作室正式揭牌,“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同步授牌,并向全球發布征稿啟事?!皸钌治膶W獎”是由四川省作家協會、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共同設立的,面向全球華語文壇征稿,致力打造“地域性獎項、全國性影響、國際性視野”的文學品牌。2023年12月5日上午,“楊升庵文學獎頒獎典禮暨首屆成都國際文學月開幕式”在新都區升庵書香劇場舉行。首屆楊升庵文學獎設“散文獎”、“詩歌獎”、“戲劇文學獎”三種獎項。穆濤憑借《中國人的大局觀》,黑陶憑借《百千萬億冊書》分別獲得“散文獎”;海男憑借詩集《在遼闊的時間中熔化》,凸凹憑借詩集《水房子》分別獲得“詩歌獎”;陳玉福憑借《綠色誓言》,王雨憑借《填四川》分別獲得“戲劇文學獎”。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在臺上致辭:“我們有理由相信,楊升庵文學獎必定會成為中國文學界一個新的厚重而雅正的文學名片?!倍衲?2月,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征稿又將開啟。
2023年10月28日,成都市新都區與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開遠市,保山市隆陽區,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瀘州市敘永縣,宜賓市江安縣、南溪區等區(市)縣友好商定,八個城市建立“升庵文化城市聯盟”,共同推動升庵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升庵文化的當代傳承有了新的載體。
2024年初夏,全國首部《楊升庵》庭院歌劇之《狀元府第》在新都桂湖之畔的新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拉開序曲。一曲渾厚高亢的《臨江仙》響徹觀眾的心扉?,F代歌劇與古典庭院交織碰撞,打破空間阻隔、打破時空界限,讓今天的觀眾們仍能“親眼見證”楊狀元十里紅妝在迎親,讓傳統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此外,以“楊升庵”名字命名的新都區首個音樂藝術類民非組織“升庵音樂藝術中心”也正式成立?!百x予音樂新的生命力,守好新都文化的根和魂?!敝髑?、《楊升庵》庭院歌劇藝術總監林戈爾介紹,將以《楊升庵》庭院歌劇首演為契機,打造新都文化新名片,提高音樂覆蓋面和參與度,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升庵先生博學多才、剛正不阿、堅韌不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通過長期的努力,將這種精神融入學術研究、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中,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勇于創新,更好地發揮出升庵文化精神的當代價值?!蹦咦谛抡f。
在歷史長河中,個體渺小,生命短暫,功名成敗瞬間即逝。但是品格、思想、文學著作,可以世代傳承。楊升庵文化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者記錄、研究、發揚,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持續在新都乃至全國人民心中流淌。
參考資料:
[1] 《楊升庵年譜》. 倪宗新。
[2] 《蜀中狀元楊慎:坎坷人生 驚世才華》. 唐召怡。
[3] 《明史·楊慎傳》。
[4] 《楊慎:一壺濁酒喜相逢,人生半載在飄零》. 武陵人說。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