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群:低調人生 光影永存
王群,原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專業技術三級、文職一級(將軍),同時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電視家協會會員,曾先后4次榮立個人二等功、7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戲劇的舞臺,從來都是星光璀璨。以光影為筆,以舞臺為紙,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用熱情和才華,定格住一幕幕經典的戲劇畫卷,展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生命。
張揚,鮮活,厚重,低調……舞臺見證著每一個藝術家的高光和汗水,也記錄著他們不同的姓名與風格。
王群,或許是一個闊別大眾視野許久的名字,但也是一個被藝術舞臺永遠鐫刻的名字。
一、與藝術結緣
北國風光,永遠不缺乏關于熱愛和夢想的傳奇。王群的故事,最早便開始于那片冰雪覆蓋的土地。
1945年的深秋,王群在哈爾濱呱呱墜地,自幼便與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1960年,年僅15歲的他,懷揣著對舞臺的無限憧憬,踏入了哈爾濱話劇院兒童劇團的大門,以稚嫩的腳步,走進了藝術的世界。
少年時,王群便能很好地把握角色的特點,在《英雄少年劉文學》的舞臺上,他收放自如,以一顆赤子之心,賦予了少年英雄劉文學這一角色鮮活的藝術生命。
來自戲劇的召喚,讓他勇敢地躍入命運的洪流。從合江農墾局文工團到佳木斯話劇團,王群佳作頻出,參演的《紅纓歌》、《年輕的一代》、《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多部話劇作品均贏得好評,每一場演出,都鐫刻著他對舞臺的熱愛和執著,話劇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64年,王群的藝術生命進入新的階段。他加入了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從此開啟了一段嶄新的藝術旅程。在這里,他從學員做起,一步步成長為演員、導演,再到編導室副主任,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每一次的遷徙,都是他對話劇藝術更深的探索和追求。
二、從臺前到幕后
在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的日子里,王群迅速成長為一名才華橫溢的導演。他以獨特的視角、深邃的藝術洞察力和精湛的導演技藝,執導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話劇作品。
1989年,王群選擇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深造,這段學習經歷為他日后的導演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感。畢業后,他進入文工團,擔任導演、編導室副主任、主任等職務,開啟了他導演生涯的巔峰時期。
大型話劇《郝家村的故事》榮獲全軍第六屆文藝會演導演一等獎,電視劇《擁抱太陽》、大型音樂話劇《這里通向天堂》、《蘆花白·木棉紅》等作品更是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贊譽和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王群的名字開始在話劇界傳頌。
《郝家村的故事》講述了陜北小山村郝家橋村三代人用辛勞、血汗和“永遠跟黨走”“讓鄉親們都過上好光景”的信念,鑄就兩塊“楷?!迸曝业钠D難歷程。王群深深地被黃土高原上的這段故事所打動,他以舞臺的形式,再現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質樸與堅韌。
為慶祝香港、澳門回歸,王群執導的大型京劇《香江淚》、《媽閣紫煙》,更是將他的藝術才華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些作品不僅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還榮獲了全軍新劇目優秀導演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總政治部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戲劇曹禺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這些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他導演才華的認可,更是對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杰出貢獻的肯定。
三、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在舞臺上,王群是光芒四射的導演,但是長期在部隊文工團的生活,也鍛造出他低調、謙遜的生活態度。他如同一位深諳世故卻不失純真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活的真諦。
對待專業,王群導演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敬畏之心。他善于思考,勤于鉆研,對每一部作品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熱情。他不僅在導演技藝上精益求精,更注重與演員和團隊的溝通協作,使得他的作品在舞臺上呈現出完美的藝術效果。他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贏得了同事和朋友們的尊敬與愛戴。
在生活中,低調的他更是致力于將自己融入日常,他尊敬領導,善待同事,與人為善,從不張揚自己的成就和榮譽。在家庭中,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丈夫,用愛與責任編織了一個溫馨和睦的小世界。他與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王馥荔老師攜手走過48載春秋,互敬互愛,相濡以沫,共同構建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他們夫妻二人在藝術上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在生活中則相互扶持、攜手前行,成就了藝術界的一段佳話。
王群導演全家福
因藝術而走向大眾,也為大眾奉獻藝術,王群導演用一生的光影為自己留下了諸多注腳。
從業六十多年,王群導演的藝術生涯,是一部無言的史詩,他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藝術家——在舞臺上光芒四射,在生活中低調內斂。
藝術不僅僅是表演,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美的追求,一種對世界的深刻理解。盡管,屬于上一個時代的藝術舞臺,幕布已經緩緩落下,但是總有一束光、一點亮,照耀著后來者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戲劇人去追逐、去創造、去傳承。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