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 | 《家法:一位食貨后學的政經法論稿》書后
如謂蔣日記手稿本就是《西安半月記》的底本,邏輯何在?果真有蔣介石的“半月日記”,何不在西安事變后即予公布?又何必勞陳布雷專門“辟室”杭州,苦心涂飾、制作呢?
責任編輯:劉小磊
《家法:一位食貨后學的政經法論稿》,劉曉藝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4。
《家法:一位食貨后學的政經法論稿》(以下簡稱《家法》)是山東大學劉曉藝教授近年著述的合集,其中有嚴肅的學術期刊論文,有雋永的報章雜志小品,也有回憶的記錄與書評,然無不圍繞政治、經濟與法律三大議題。作者的長篇序文更道出她的學術心路歷程。曉藝至今尚未去過臺灣,這在大陸學者中并不多見,但她卻有一段很不尋常的臺灣學緣。她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導師鮑家麟教授是我臺灣大學歷史系的同班同學,也正因這層關系,我得以認識曉藝。家麟的夫婿、我的臺大歷史系學長陶晉生同任教于亞利桑那大學。他是民國著名學者、食貨學派創始人、蔣介石幕僚陶希圣之子。家麟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以汪精衛為博士論文題目,不謂無故。曉藝既從學于陶氏夫婦——僅跟隨陶晉生,她就修得3門課9個學分;陶晉生又專為她單人開過一個學期的“獨立研究”——從此得入食貨學派堂奧。接受了食貨學派研究理念的她,繼承了其師祖陶希圣的學術面向;同時,陶希圣的生平及其所遺資料,又成為她治民國史的研究對象。
曉藝從陶希圣檔案中見到密件,完成了一篇很有分量的西安事變論文。論西安事變的文章已多如牛毛,但尚未見直接點出失敗者如何煞費心機來“曲釋”(Spin)歷史者。蔣介石的御用學者多為蔣掩飾、極力頌揚,但事實已經明朗:這是一場兵諫,其意義在于改變了蔣的不抵抗政策。張、楊逼蔣在國難之時停止內戰;蔣答應條件后,張學良親自送蔣返京。蔣雖矢口否認有任何承諾,但事變后證明,國共內戰終止,一致抗日,一如蔣所承諾。日寇步步進逼,七七事變之后,抗日戰爭遂起。蔣雖執行了對少帥的承諾,卻又公開審判張學良,將其無限期“看管”,在著史上則試圖改變事變的性質。為此,蔣動用了國民黨文宣系統,大事操作,由文膽陳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