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推理作家訪談錄丨雷米:心理罪內外
“我為什么是我自己?我為什么如此行動?我究竟還有多少秘密是我自己所不知道的?我覺得了解自己比了解宇宙更重要?!?br />
“通過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就能夠分析出嫌疑人的體貌特征、職業背景、生活習慣,甚至穿著打扮,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簡直就是魔法?!?/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在新世紀中國推理小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它是初代網絡懸疑推理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本土刑偵故事第一次獲得大眾讀者與市場充分認可的小說系列,根據這個系列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后來形成了國內第一波懸疑刑偵網劇的拍攝與收視熱潮……
與此同時,《心理罪》系列也是第一次向國內的讀者和觀眾普及了“犯罪心理畫像”等刑偵技術與心理學知識,直到今天,雖然已經出現了眾多以犯罪心理畫像師為主角的推理小說或影視劇,不過與其他很多作品將“犯罪心理”神秘化、將“心理畫像”傳奇化不同,雷米的《心理罪》更貼近現實主義風格。在他筆下,人類內心之“惡”幽微但仍可以被理解,心理畫像技術可以精彩、高超,但絕不陷于神秘。
在《心理罪》之后,雷米繼續書寫人性中的罪惡,創作出了更為成熟的如《人魚》《執念》等作品。而根據其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智齒》在國際上獲得多項大獎或提名,根據其小說《老男孩》改編的電視劇《除惡》最近也剛剛殺青(滕華濤導演,任素汐、王驍主演)。雷米認為,即使是犯罪小說、類型文學,也仍然需要堅持探討人性本質和社會問題,需要對讀者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推理小說越發趨向游戲化的背景下,這樣的文學觀似乎顯得有些“老派”,卻更加珍貴,這可能也和雷米同時作為警察與教師的職業身份有關。如何通過類型文學的寫作與閱讀來學會尊重法律、敬畏生命、深入反思各種社會現象,才是雷米真正的創作“野心”所在。正如李檣等人所說,雷米的犯罪小說具有某種嚴肅文學的品格。
根據雷米同名短篇小說《智齒》改編的電影由林家棟、劉雅瑟主演,2021年上映。資料圖
采訪過程中,雷米作為東北人的豪爽與說話表達時的中氣十足都給人一種足夠的安全感和可信賴感。雷米也開玩笑地談起,自己一天在辦公室午睡,鼾聲如雷。局長聽到了都不禁感嘆,這鼾聲聽著就讓人心里踏實,能從中聽到國泰民安?;蛟S這也正是現實生活中與罪惡不斷斗爭的警務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獨特氣質,而雷米的懸疑小說正是捕捉到了這種氣質,因而呈現出某種與眾不同的風格。
雷米,知名懸疑推理小說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心理罪》系列、《殉罪者》《寬恕之城》,短篇小說《智齒》。受訪者供圖
“天涯論壇”上的中國推理小說往事
南方周末:你2006年開始在網上發表小說《第七個讀者》,那時你28歲,正式的職業身份是警察、學者、教師,為什么會突然選擇寫小說?
雷米:也不能算突然開始寫小說,《第七個讀者》最初動筆于1999年,那時我還在讀大學。這個小說的靈感來源是圖書館的紙質借書卡,一張卡片上寫著每位借過這本書的人的院系和姓名。我想這些人彼此互不相識,卻因為這張小小的借書卡產生了聯系,如果這個聯系變成一場兇殺案會怎樣?我最早是在2006年,在“天涯論壇·蓮蓬鬼話”副版開始連載小說《第七個讀者》,后來正式出版時改名為《心理罪·第七個讀者》。
南方周末:網絡為你最初的小說發表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可以這么說嗎?
雷米:確實如此。網絡文學興起的最大影響就是拉近了文學愛好者與文學殿堂之間的距離。在互聯網沒有普及的年代,寫作者要么持之以恒地向各類媒體投稿,并且要耐心地面對一次次退稿;要么把作品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成為小圈子里的讀物。我當時也在稿紙上寫過中短篇小說,讀者大多是身邊的同學。但是,一臺能夠連接互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完成你的寫作與發表過程,并且可能擁有比傳統文學期刊更加廣泛的讀者群體。我的第一批讀者,就都來自天涯社區。而且,我的很多寫作習慣都與當年在天涯社區以網絡文學的方式發表作品有關。例如,我會把寫作稱為“寫作業”,平均每天以2000字左右為限,因為當時天涯每一條帖子的字數限制就是2000字。
根據雷米小說改編的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2017年)中的主角方木(鄧超飾)。資料圖
南方周末:當時“天涯論壇·蓮蓬鬼話”上的創作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作家活躍在上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