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春運、電子紅包,世界非遺版春節也要這樣過?
“對于新年俗,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同時也要注意,是不是延續了核心的特質,做到守正創新。比如,春節的基調是歡樂祥和,春晚是電視傳播技術興起后漸漸流行起來的新年俗,你能感受到它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歡樂祥和的氛圍?!?/blockquote>責任編輯:譚暢
2024年12月7日,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四川閬中古城街道上的非遺項目送絲蠶表演。視覺中國圖
臨近年末,人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中國的春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節作為申遺項目的全稱為“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從事節日研究的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張勃認為,春節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背后隱藏著中國人對生產、生活認知的密碼,凝聚著民族傳承、文明賡續的共識,應該用守正創新的態度,看待春節的變化和新年俗的出現。
慶祝新年的社會實踐
南方周末: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這個項目名稱有什么含義?
張勃:命名是項目申報的關鍵性問題。如何命名,涉及這個節日本來的名稱,以及這個節日的本質。實際上,過新年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新年。而春節,是中國人自己的新年。雖然出現“春節”這個稱謂比較晚近,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采用公歷,中國出現了過兩個新年的現象,“春節”這個名稱給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