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行到建行:嶺南人的中國特色金融之道
1793年6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的船隊抵達廣州。這里是大清帝國當時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為數不多的窗口。
雖然早已做過“功課”,但廣州貿易繁盛的景象還是讓使團的成員們大為感慨。團員托馬斯在自己的記錄中,給了這座城市一個頗具現代意義的評價:廣州是全球貿易鏈的一部分。
廣州十三行路,視覺中國/圖
彼時,綿延數千年的粵商,正由呼風喚雨的十三行商人唱主角。就在馬戛爾尼抵達的同時,繁忙的碼頭上,潘家同文行的伙計正在與外國商人核對貨單。陽光透過桅桿的縫隙灑在潮濕的甲板上,一份用中英文詳細記錄商品種類和價格的合同遞到了對方手中。
這是當時國際貿易中少見的規范文本,大抵可見粵商們的嚴謹。在使團到訪的約二十年前,這家商號的老掌柜,據說也是“18世紀世界首富”的十三行魁首潘振承首創了匯票結算制度,為商貿往來注入了高效與誠信,也使廣州成為華夏文明的貿易中心。
這是粵商歷史的高光時刻之一,而這樣的故事,在中國金融商業史時間的長河中不勝枚舉。
從漢代中原商人南下到廣州換取異域珍寶,到清代十三行“一口通商”期間躋身世界貿易舞臺,再到近代實業家陳啟沅創辦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繼昌隆繅絲廠,粵商在中國商貿之路的足跡從未停歇。在穩健審慎與創新開拓之間,數千年的光陰勾勒出了中國南海岸邊,商業與金融的邏輯,也沉淀出了相應的金融文化——當下,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也正在對接與融入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之中。
信立千秋,商道為本
清代中期,廣州十三行因“一口通商”政策聞名于世,是中國與世界貿易的重要樞紐。這里不僅體現了東方商業文明的繁榮姿態,也承載了粵商誠信文化的核心內涵。據《廣州市志》記載,十三行的行商們以嚴格履行契約而聞名,他們在與外國商人的貿易中,以誠待人、信守承諾,為中外商貿建立了穩固的信任橋梁。
誠信精神在粵商的本地商業活動中同樣鮮明。據《嶺南商史》記載,晚清時期,廣州商人重信輕利,在處理貨物爭議時主動站在客戶的角度做出賠償。這種“寧失一時之利,不失長遠之信”的態度,贏得了客戶和市場的高度信任?;浬痰恼\信不僅體現了商業道德的高度,更在漫長的歷史中成為嶺南商業文化的基石。
這種精神在現代金融服務中得到了延續。建行廣東省分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金融服務機構,積極傳承粵商誠信精神,并將其融入到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中。通過透明化管理、普惠金融實踐以及高質量服務,扎實推進誠信文化建設。這一理念貫穿于建行廣東省分行的日常服務中。在客戶貸款服務中,建行員工始終秉承“客戶為先”的理念,積極為客戶優化方案,規避潛在風險。無數的小故事,詮釋著建行人,對“誠”與“信”的恪守。
常平匯眾支行工作人員上門為九旬老人解決問題,CCB粵章/圖
在東莞常平匯眾支行,一位年過九旬的客戶因不慎遺忘了銀行卡密碼來電求助,工作人員很快帶著設備,驅車十公里來到老人家中,解決了問題;在東莞橋頭支行,工作人員發現客戶遺落在大額存取款機旁的一萬元現金后,通過對監控錄像的篩查,主動聯系客戶,將現金如數歸還;在肇慶廣寧支行,工作人員敏銳地識破騙局,為客戶挽回15萬元的損失;在廣州,江灣路支行和濱江中路支行在發現可疑問題后迅速配合聯動,阻止了一場針對老人的詐騙,得到了社會輿論的贊揚……
這些“小事”貫穿在南粵大地每家網點的日常之中,毫不起眼,卻勾勒出一家企業、一方水土的精神內核?!靶?,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痹诨浉郯拇鬄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洪流中,建行廣東省分行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傳統,為新時代的金融服務注入更多的人性化與信任感。
義行天下,利澤民生
“以義取利”,主張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嶺南的商業傳統。清代廣州十三行的行商在處理對外貿易時,往往以誠信和契約為本,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市場波動或貨物短缺時,他們主動以合理價格穩定供貨,幫助客戶渡過難關。這種“先義后利”的行商之道,不僅贏得了客戶的信賴,也讓粵商文化在中外商貿中贏得了聲譽。
這種傳統延續到近現代粵商的發展中,也被廣泛詮釋為“義利兼顧”的價值觀。在抗戰時期,嶺南地區的商人積極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有些甚至主動減免租金、發放救濟。這種商業與社會責任并重的精神,為粵商贏得了“義行天下”的美名。
對于金融行業來說,金融不僅要服務經濟發展,更要服務人民生活,讓金融服務不僅是經濟的潤滑劑,更成為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尤其將“以義取利”的理念融入普惠金融和社會公益實踐中,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力量。
近年來,建行廣東省分行在普惠金融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11月末,建行廣東省分行年內已累計為超過18.1萬普惠客戶投放超3200億元貸款。普惠金融貸款余額于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先后突破1000億元、2000億元和3000億元,成功實現“三級跳”。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和加持,創新推出“小微快貸”等線上產品,提升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并積極開展“惠懂你”平臺等服務,提供在線測額、預約開戶、貸款辦理等全流程線上服務,滿足小微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裕農貸-粵興貸”幫助下的廣東某漁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修建的人工濕地,CCB粵章/圖
金融的普惠力量同樣滲透到鄉村。建行廣東省分行推出的“裕農貸-粵興貸”產品,填補了個人支農類信貸產品的空白,有效解決了農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為廣東省縣域經濟賦能,助力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專業市場、鄉村旅游業、農村電商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輸血供氧”。
在商業文化發達的廣東,社會責任是商業精神的另外一面。建行廣州分行聯合社會各方,在廣州地區打造超200家長者智慧食堂,為老年人提供專屬金融服務,不僅讓更多老人享受到了便捷的就餐服務和實打實的就餐優惠,也為經營者提供數字化經營工具,助力飯堂管理效率升級,解決運營繁瑣的痛點。這些小小的食堂正幫助更多老人從“養老”變“享老”。建行還推出了“健養安”養老金融服務品牌,提供覆蓋“一站式”養老金融綜合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享。
這些看似平凡的善舉,像毛細血管般連接起了不同的群體與社區,讓金融的活水,去灌溉更多人的生活。
行穩致遠,謀定后動
從明清時期的海上貿易,到近現代的工業興起,粵商以務實、穩重的經營理念奠定了基業長青的基礎。據《嶺南商賈傳》記載,十三行的商人們在國際貿易中,以嚴謹的風險評估和審慎的決策聞名于各國商賈之中。尤其在大宗貿易中,他們常常選擇通過逐步擴大合作規模、完善貨物流通渠道來確保交易的穩定性。這樣的策略不僅幫助他們在波動的市場中穩步發展,也使粵商成為中國商幫中屹立不倒的典范。
這一精神在粵商的工業探索中同樣可見。19世紀末,實業家陳啟沅在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時,并未急于追求產能的快速擴張,而是選擇穩步推進機械化改造,并為工人提供系統化培訓。正是這種務實精神,使繼昌隆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標志,也讓粵商“穩健審慎”的招牌延續至今。
在新時代中國金融的發展中,“穩健審慎”的理念不僅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則,也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為扎根南粵大地,以建設為底色的國有大行,建行廣東省分行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多個大型基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在廣州黃埔區智慧交通綜合運營中心的建設中,建行廣州開發區分行為該項目投放1.76億元固定貸款額度,同時打造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提供包括支付結算、代發薪酬等全生命周期的多元金融服務,目前正聯動推進發行公司債券,著力構筑堅實的產業生態,助力加快低空經濟發展。
廣連高速公路,CCB粵章/圖
而在廣連公路建設中,為幫助公司全力攻克技術難關,開發先進設備,建行廣州海珠支行積極參與,給這一重大基礎建設項目提供堅實的融資保障。截至目前,該支行按照項目階段性施工安排,累計為該項目投放基本建設貸款35.58億元。
綠色金融是現代金融機構踐行長期主義的另一重要領域。在珠三角的生態保護和綠色能源項目中,建行廣東省分行通過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幫助客戶平衡短期經濟壓力與長期環境目標。這類綠色金融實踐不僅體現了現代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展現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中穩健發展的深遠意義。
在風險管理方面,建行廣東省分行在不斷夯實數據、系統、人才和文化等基礎體系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提升風控能力。他們通過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的全面風險監控預警平臺,加強全方位、全流程風險管理,推進分行風險管理從“人控”向“機控+智控”轉變,提升預防預判、監測預警、管控應對能力,實現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大幅提升。
建行廣東省分行還自主創新研發普惠零售客戶分層分級管理工具,通過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智能AI算法,對個人客戶全面風險畫像、實施“分級分層,一級一策”動態差別化風險管控、風險管理能力提供有效支撐。
類似的案例在近年來層出不窮。例如,為進一步強化數字化經營能力,實現從單一靜態到多維動態評價轉變,建行廣東省分行迭代升級了科創企業“多維評價體系”,通過全面整合科技型企業技術流、投資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數據信息,形成涵蓋四大類數十項指標的量化評價模型,并以十個等級代表企業綜合創新發展能力進行畫像評價,實現對科技型企業更全面、更科學、更精準的分層分類評價、管理。另外,在普惠金融線上業務方面,該行通過對接中國人民銀行、稅務、工商等政府公共信息平臺,建立大數據生態體系,實現客戶精準畫像;同時通過將風險底線和風控標準嵌入系統,對申請客戶的規模、行業、融資情況等層層排查風險,從而進行差別化、多維度的額度測算。這些創新舉措有效地保障了金融業務的穩健運行,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方便。例如,建行廣州分行創新推出的“首戶快貸”“善新貸”等產品,全面提升建行首貸客戶獲貸成功率;“善營貸”“布匹貸”等“創新產品”,也在助力專業市場商戶穩定經營。同時,建行廣東省分行加強與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等風險補償機制合作,有效提升自身風險抵御能力,進而更好地支持我國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開通綠色通道,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CCB粵章/圖
在鄉村振興領域,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融資風險補償資金首批合作銀行,建行廣東省分行累計申請報送1200多筆業務成功納入風險補償資金項目庫扶持范圍,項目貸款余額累計達5.9億元,有效解決了銀行與涉農主體信息不對稱及涉農主體弱擔保的難題,為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更精準的金融支持。
通過因地制宜創新貸款產品、科技賦能定制綜合服務等方式,建行廣東省分行由“輸血”變“造血”,為中小微企業和涉農市場主體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綜合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多維度激發經濟活力,為實體產業注入強勁金融動能。
從十三行的海貿策略到陳啟沅的工業探索,再到建行廣東省分行在金融服務中的創新實踐,“行穩致遠”始終貫穿于粵商文化和現代金融服務之中。以風險可控、穩步推進的態度推動金融改革發展,既服務實體經濟,又引領行業穩健前行,正如粵商文化所啟示的那樣,深思熟慮后的穩步發展,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守正出新,融匯古今
創新是粵商文化的靈魂,據《廣州外貿史》記載,十三行的潘振承率先引入匯票結算模式,大大提高了貿易效率。這一變革不僅簡化了跨境支付流程,也讓粵商在國際商貿中展現了創新的力量。
從清代十三行的貿易創新到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再到現代粵商在全球市場中的開拓精神,粵商始終以守正為基、創新為徑,推動商業變革與社會進步。
而創新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服務社會為目標,而不能以單純逐利為目的,因此金融“創新”還要秉持“守正”,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以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目標。
建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行為區內機構客戶開立EFE賬戶,CCB粵章/圖
近年來,建行廣東省分行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合作區特色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建行廣東省分行創新推出“薪酬匯”“數據驗證平臺”等產品和服務,在橫琴設立跨境財富管理中心,成為粵港澳跨境財富管理的服務橋梁。而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布的“龍通灣區”個人跨境金融服務品牌,聚焦大灣區民生金融、財富管理兩大主線,涵蓋12項專屬產品及服務,依托建行線下網點及線上平臺,為灣區居民實現個人跨境業務“一站式”辦理。
截至2024年11月末,建行廣東省分行已為46萬港澳個人客戶及110萬內地個人客戶提供個人跨境金融服務,服務個人外匯及跨境客戶人數超156萬人,管理客戶金融資產約3200億元。
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通過與大型制造業企業合作,搭建開放式供應鏈平臺,為其上游供應商提供全流程在線供應鏈融資服務。截至2024年11月末,分行已為超890個核心企業的2.4萬多家鏈條企業提供超2100億元融資支持。
新的案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在鄉村振興方面,建行廣東省分行通過多種創新金融工具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建行汕尾海豐支行為當地農企推出了“裕農合作”綜合服務平臺,企業依托平臺的輔助進行農產品資料進銷存管理,提高了聯農帶農、助農增收能力,幫助新生的農產品品牌,走向香港等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
依規而行,法治為本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被浬套怨懦缟幸巹t意識,這種精神深深根植于嶺南的商業傳統。據《嶺南商賈傳》記載,清代廣州的十三行商人以契約規范為貿易準則,無論交易大小,均以合同明確權責。即便在國際貿易中遭遇復雜的摩擦,他們也堅持以契約為依據解決問題。這種堅守讓粵商在國際市場中贏得了長久的信賴。
進入近代,粵商在推動法治化商業實踐方面繼續走在前列。1908年成立的廣東商會,是中國第一家商會,其章程系統地規范了會員行為,為廣東商業的發展奠定了法治化的基礎。這種規則意識貫穿粵商的發展歷程,為商業長久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法治是金融穩健運行的基石,也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時代,金融行業高度依賴規則與信用,法治不僅是金融機構經營的底線,更是健康發展的保障。
組織黨員干部觀看警示教育片,CCB粵章/圖
在內部管理上,建行廣東省分行通過多層次的廉潔從業教育強化員工規則意識。例如,轄內二級分行定期開展“警鐘長鳴”系列活動,包括參觀廉潔教育基地和觀看警示教育片,幫助員工樹立廉潔自律意識。這些活動不僅營造了清正廉潔的內部環境,也為客戶提供了更加透明、規范的服務。
而面對全社會,對金融知識與法規的普及,也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建行廣東省分行不斷探索各種新渠道和新載體,展開常態化的宣傳與溝通,讓最新的金融知識觸達不同的金融消費者,有效提升了他們的金融知識水平。例如,建行中山市分行通過日常網點沙龍、有獎競答等多種形式,結合真實案例,生動講解,激發客戶興趣,引導客戶參與討論,主動了解如何避免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工作人員還利用周末時間深入企業、社區和校園,通過懸掛宣傳橫幅、派發宣傳冊頁、現場講解與答疑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個人信用記錄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誠信守信意識。
法治精神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一座燈塔,為創新指引方向,為規則注入溫度。從粵商崇尚契約的傳統到建行廣東省分行以法治護航現代金融發展,這種規則意識在嶺南大地一以貫之,書寫了商道與金融交匯的時代答卷。
粵商有言:“法不可棄,誠不可失?!睆钠跫s立本的十三行到智能風控的云平臺,從商會章程的約束力到透明金融的感染力,嶺南的法治精神不僅是一種商業哲學,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在建行廣東省分行的實踐中,合規經營已不僅是經營理念,更是社會責任的體現;規則堅守已不僅是行為準則,更是價值觀的升華。
這份堅持的意義,在時代的交響中越發顯得厚重。從誠信為本的堅守到義利兼顧的情懷,從行穩致遠的謀略到守正創新的動力,再到依法合規的底線,建行廣東省分行在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探索中,正以一顆初心撥動歷史與現實的和弦。從誠信守諾的客戶服務到透明規范的普惠金融,從支持大灣區建設到投身鄉村振興,建行廣東省分行的每一步實踐,都延續著粵商文化的精髓,也彰顯了金融服務的溫度與力量。
(專題)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