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擴投資”,兩家央企獲批發債5000億元
此次發行開創了央國企大規模融資用于“類政府債”項目投資的先河。
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國務院批準的“穩增長擴投資”相關用途,重點支持“兩重”“兩新”項目投資。
相比國債,央企發債無需經過人大審批,流程更短,操作更靈活。
責任編輯:馮葉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發行3000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視覺中國/圖
近期,央企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誠通控股)、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新控股)分別宣布獲批發行2000億元和3000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
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國務院批準的“穩增長擴投資”相關用途,重點支持“兩重”“兩新”項目投資,包括重大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投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投資、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等。
央企發債并不罕見,但大規模用于“兩重”“兩新”項目、明確以“穩增長擴投資”為目的尚屬首次。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撰文指出,此次發行開創了央國企大規模融資用于“類政府債”項目投資的先河。
華西證券研報認為,歷史上政府準信用擴張主體主要是城投和政策性銀行,此次兩大央企發行“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體現了信用擴張主體的轉變。由央企扮演更重要角色,替代城投,拉開加杠桿序幕。
央企為何開始加杠桿?
“此消彼長”
華西證券研報統計,2010年以來央企曾經歷三輪發債擴張,但大多與穩增長無關,主要是在經濟刺激政策和寬松貨幣環境推動下,發債成本更低,有利于擴張業務、改善財報。
例如2012年兩次降息降準,拉動基建投資增長,從事建筑裝飾、采掘、煤炭等相關行業的央企擴張發債,央企債凈融資達6927億元,環比增長42%,創階段性新高。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滿足一定條件的永續債可以劃分為權益工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