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35歲”等社會時鐘,留學生如何重新自我養育
“當我開始在美國的大學上課,看到我的一些學生年紀比我還要大很多的時候,我當時也是很惶恐的,但之后其實就是一種解放了,因為我看到了人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3年2月17日,北京第23屆中國國際教育展,學生和家長在展臺前咨詢海外院校留學信息
如今的中國留學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海外精英”,他們戲稱自己為“留子”,熟練運用社交平臺展現求學生活,有人在學業交流和互助中“卷”,有人搞副業成了當地探店博主,有人在壓力爆棚時開始復刻家鄉美食,也有人感嘆“留學后階層變遷,由中產到赤貧”,憂心未來工作能否讓家里的教育投資回本。
從2005到2019年,就讀于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中國本科生數量增加了16倍,此后有所下降,但2023年仍有277398名中國大陸學生去美國留學。美國雪城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教授馬穎毅2012年開始調研留美本科生群體,源于當時美國媒體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多篇報道。這些報道聚焦中國留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學術誠信問題,也從側面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社會的看法。
自2012年起,馬穎毅持續關注赴美讀本科的“90后”中國留學生,在中美兩國訪談了上百名留學生,調研美國的五十多所高校和中國的9所高中,觀察國際教育和留學重塑學生身份和生活軌跡的細微方式。在調研中,她發現學生們的家庭條件并非美媒報道的刻板印象中那樣都來自富豪家庭,實際上他們大部分出身于工薪家庭,只是父母將大部分家庭積蓄都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希望他們獲得比自己更好的未來。
隨著調研案例的累積和深入,她發現這些不同背景、不同留學經歷的年輕人在成長中和應對兩種不同生活時展現出來的雙重性。相比馬穎毅這代留學生,新一代留學生更自信,有了更大的野心和更廣闊的視野,但他們也依然焦慮于考試、績點和如何融入當地社會,“雄心勃勃與憂心忡忡”也成為馬穎毅的著作《留學的孩子:雄心勃勃且憂心忡忡的一代人》(中譯本2024年出版)的重要線索,“在新一代本科留學生身上體現出的雄心與憂慮的雙重性,可能正是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 一個快速崛起且變化迅猛的國家,以至于難以認知自我?!?/p>
留學從精英行為變成大眾行為
南方人物周刊:《留學的孩子》這本書的研究對象集中在新冠疫情前的留學生,經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時代巨變,疫情后的美國留學現狀有哪些變化?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將對接下來的留學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馬穎毅:新冠疫情后顯然留學人數下降了,現在赴美留美的中國大陸學生只有約28萬人,但2019年的數據是37萬。美國的印度學生已經超過了中國學生,但這并不表明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或者意愿在下降,比如很多人去了英國。以前大部分亞洲學生都會去歐美留學,這是延續幾十年的情況了,但最近都有一些回流,比如韓國,學生們喜歡待在亞洲,待在自己國家最好的SKY Universit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國家的這些清北學生的留學率下降也不奇怪。
特朗普當選之后,目前本科留學生的簽證沒太受影響。讀博士的話,文科博士也不會受什么影響,但科技相關的理工科博士會受影響。中國赴美留學的峰值可能已經過去了,但是在所有留學目的國中來美國留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