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史迪威問題與中國現代史的修正
史迪威與蔣介石的交惡,看似抗戰中的局部問題,實際上卻牽涉此后中美關系的全局,如何評價史迪威的問題,必然導向如何評判國民黨政府的問題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英]方德萬著,胡允桓譯三聯書店2007年7月,39.50元
屁股決定頭腦,位置決定立場。對于中國現代的史事與人物,不僅兩岸學界出于互為敵對的政治歸屬,形成了對峙的歷史取向;就連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同樣在中國問題上黨同伐異。
長期以來,美國政壇固然存在反共親蔣的右翼傳統,存在所謂“院外援華集團”,對“丟失中國”的美國行政體系保持著政治壓力;但另一方面,美國的中國學界卻長期被自由派甚至左傾的知識分子主導,對蔣介石及國民政府持強烈的批判立場,這與美國行政系統將國民黨政府失敗的責任歸咎于其自身的態度——最集中體現在1940年代末發表的《白皮書》(即《美國與中國的關系》)——可謂一表一里,遙相呼應。
英國劍橋大學的方德萬出身于美國的中國問題研究重鎮哈佛大學,師從孔飛力,但他所著的《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則對美國關于中國現代史編纂的主流框架反戈一擊,代表了一種反撥和修正的觀點。全書重點在第一章《重看史迪威》,因為史迪威與蔣介石的交惡,看似抗戰中的局部問題,實際上卻牽涉此后中美關系的全局(尤其是雅爾塔協議和馬歇爾使華);而且史迪威及其支持者——包括美國駐華外交人員謝偉思、戴維斯、范宣德及新聞記者白修德——對蔣介石政府的苛評,更長期支配了美國政府和中國學領域(作者稱之為“史迪威—白修德模式”)。故史迪威問題,實與國民黨政府問題不可分,如何評價史迪威的問題,必然導向如何評判國民黨政府的問題。而作者正是由史迪威入手,重估抗戰時的內外條件,強調國民黨政府在實力上的客觀困難,并檢討美國政府在戰略上的自私自利??傮w而言,作者意在說明“戰爭時期對國民黨抗戰的判斷是基于某些意識偏見來看待軍隊組織和戰爭行動、中華文明的東方觀念和明顯的情報不足”,盡管他聲明其目的并非為國民黨一方辯護,但他對史迪威及美國政策的批評,客觀上對蔣介石政府表現出一種“了解之同情”。
對于史迪威事件所暴露出來的中美矛盾,方德萬大體歸因于美國絕對自我中心的對日戰略:羅斯福、馬歇爾對蔣介石政府的支持,純粹出于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無非盡量利用中方牽制日本,以利于美國在太平洋對日本采取攻勢;至于蔣介石因為抽調精兵參與緬甸作戰,以至面對日本的華南攻勢幾無招架之力,則非美國人事前所愿從長計議。他的總結等于是為重慶政府打抱不平:“無論英國人還是美國人都不相信中國的戰略價值。就在美國的許多人,包括羅斯福在內,對中國深表同情并確信他們定會在中國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之時,這一切并沒有轉換成實際的軍事支援。盡管租借物資的議案引起了軒然大波,實際撥給中國物資的數量,更不消說運抵的實數,與美國送給英國和蘇聯的軍援相比,實在微乎其微,何況已運去的相當大的一部分還被史迪威抽走了。中國是這樣一個盟國:要以最小的代價從那里要求最大的付出……珍珠港事件之前,英國、美國和蘇聯都在盡量避免與日本交戰,事后也沒有哪一方對中國有多少支援。美國和英國各自抱著一己之私來利用中國軍隊……”
不過,方德萬的最新見解,在我看來,相當程度上只是回歸一種舊見解??梢哉f,他是在向右轉,向過去美國右翼及國民黨方面的歷史解釋靠攏。
在19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與中國初次接觸的時候,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梁敬錞出版了《史迪威事件》一書(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指責美國在抗戰時對國民黨政府利用在先,背棄在后。其書帶有為政治服務的動機,代表了國民黨政府的自我辯護,但引證詳實,論辨簡潔,大體仍不失學術態度。梁氏總結美國的戰略意圖說:“美軍部迫我北緬作戰之主要目的,在配合美國之太平洋攻日戰略,而不在打通中國之國際通路?!儡姴坷弥忻儡娛潞献髦烂?,使史迪威掌握中國一部分之精銳軍隊,進而操縱全部分之物資分配,再借此掌握與操縱,取得中國十余萬官兵出生入死之勞務,使美國不煩一兵一卒,而克實現其離開與中國軍事合作之崗位,自向太平洋作戰之單獨戰略,其精算誠可驚服?!绹敱Σ淮喼拗畷r(1943年6月以前),則以軍事合作餡中國,迨其兵力一達亞洲之時(1943年8月以后),則自定其中太平洋作戰之戰略,不一告于中國,更于中國戰場正感危殆之際,勒取其惟一之有力之遠征軍,為自己之使用,幾壞中國當時整個之戰局,中國人今日讀此,安得不掩卷寒心,引為歷史之教訓?”這一批評,與方德萬三十多年后的結論又何其近似啊。
我手頭還有一本美國喬治·克里爾著的《亞洲紅禍記》(南京中央日報社民國三十八年版),這是在更早的時候,在“集結號”吹響的時候,在國共之戰將要塵埃落定的時候,國民黨方面匆忙翻譯過來的政治出版物,似乎將它當作一根來自美國輿論的救命稻草。此書言國民黨所不敢言,明確批評了史迪威及其后臺馬歇爾,批評了美國的共產黨“同路人”及“自由分子”,更全盤批評了美國的對華政策,恰可視作是對此前美國政府《白皮書》的批駁,實為蔣介石出了一口惡氣。在抗戰問題上,書中指責國內的親共反蔣分子:“有些人處處想方法來證明國民黨對抗日戰爭并未作真正的貢獻,以至全副抗日的擔子都落到毛澤東英勇部隊的肩上。同時還誣蔑蔣介石以謊言、妒忌及膽怯破壞了美國的軍事援助,攻擊的程度甚至到了誣蔑他‘在黑市’去賣了租借法案的供應品?!倍鴮嶋H上,援華物資由史迪威分配,蔣介石得益無多,故書中引用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的話反駁:“美國戰時對華援助大部分都耗于緬甸邊境的戰役,在中國國內情勢惡化到幾瀕于絕境時……中緬印戰場的物資,百分之九十卻都貢獻在這上面?!边@本書充滿右翼黨派氣味,論述粗糙,言辭過當,遠遠夠不上學術標準;但在根本的價值判斷方面,它仍不失先見之明,或可算作方德萬的修正史學的先行者吧。
今日回顧,在史迪威問題上,在抗戰問題上,在國共問題上,我想方德萬要比費正清更接近實情,“院外援華集團”要比號稱“中國通”的外交官們更接近實情,右派要比左派更接近實情。從費正清到方德萬,可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史學的鐘擺經歷了從右向左、再從左向右的輪回,歷史似乎還是公平的??墒遣灰?,方德萬仍是費正清學術群體中涌現的中國學家,這就意味著,以費正清為標志的中國現代史編纂體系,雖已悄然轉向了對立的右翼立場,但他們依然占據著學術界的主導地位,而更為“正確”的右派們卻早就湮沒無聞了。今天有多少人還引用梁敬錞的書呢?誰知道喬治·克里爾是什么人呢?事實上,就連方德萬都沒有將梁敬錞那本《史迪威事件》列入參考文獻。這樣看來,歷史又不盡是公平的。
這就像在晚清政治社會的改造方略上,妥協的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本來要比激進的革命派(孫中山)更切合實際,而民國建立之后,革命派最終也在政治上轉向妥協路線,但此時占據政治要津的仍是革命派,“正確”的改良派卻早被擠到政治舞臺的邊緣了。
說穿了,在很多時候,學問也跟政治一樣是勝者為王的。誰搶占了學術山頭,似乎誰就壟斷了歷史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