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力的藝術,不需要任何文字說明

創作《器官與骨頭》的前后七八年間,張培力的三位親人和好友耿建翌相繼離世,生與死這個抽象的問題在他面前突然變得特別具體。他想趁自己還活著,看到自己的內臟和骨頭,觸摸到它們的形狀,弄清楚“我”究竟是什么。

“我只能遵從我自己的直覺,我現在畫不出來,我不知道該畫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畫”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杭州 北京

責任編輯:楊子

張培力在位于杭州轉塘的工作室(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北京紅磚美術館一進門的下沉圓廳里,二十多個煤氣瓶空罐在直徑近十米的“圓鍋”里激烈地旋轉、碰撞,速度由慢到快,電動機在最快的瞬間急剎?!皥A鍋”上方的可升降電磁鐵隨機抓取單個重約三十斤的煤氣罐,從高空拋擲,使其伴隨著劇烈的轟鳴和撞擊循環至下一次瘋狂的旋轉。

這件“硬核”裝置作品(《不斷旋轉》)來自藝術家張培力的最新同名個展,本次展覽是他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個展,呈現的19件裝置和影像作品全部是2024年的新作。

策展人張尕將張培力四十年藝術生涯中一以貫之的主題歸結為“重復”——帶有一種儀式般的精確以及特有的模糊。這種重復貫穿于本次展覽:在《煤氣瓶陣列》中,上百個煤氣罐被切開,內部經過納米涂層處理呈金色的鏡面,外部則維持原狀。它們被懸掛至一定高度,整齊劃一地旋轉、停頓、再旋轉,往復不已。在《兩個同心圓的拖拽模式》中,氧氣瓶被大小不同的兩臺吊機牽引著原地做360度旋轉。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曾說:“重復并不會改變被重復的對象,而是改變了心靈對重復的思考?!睆埮嗔νㄟ^重復產生的振蕩正是如此,面對眼前不斷循環作業的巨型機械,觀者很難不聯想到人與時代、人與技術、人與系統之間的關系。

展覽中多次用到煤氣罐這一承載著時代記憶的物件,“煤氣罐是大家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物品,它與日常相關,又與危險和危機相關”,張培力對其外觀及其內里的隱喻充滿興趣——它既為生活所需,同時又潛藏著危險,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但他一向排斥對自己的作品做具體解讀,他將想象的空間交給觀者,“每個人都有他解讀的權利?!?/p>

在英國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凱倫·史密斯看來,“張培力一直將日常物品和經驗作為他作品的重點,并用他的藝術方法從陌生的角度展示這些物品并探索這些經驗,進而微妙地改變人們看待它和世界的方式?!?/p>

《X?》1987,布面油畫?!皬埮嗔?2011.4.27—長期”展覽現場,泰康美術館(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相似的困境

張培力把這個籌備了兩年多的展覽視為“一輩子只能有這么一次”的機緣,“這樣大的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和精力都不允許你經常做這樣的展覽?!?/p>

大型機械裝置首先需要巨大的展示空間——紅磚美術館這次把大約8000平米的展廳交給張培力支配,此外還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電動機、吊臂、零部件、制作安裝、納米涂層、切割機、影視制作、場地搭建、運輸等總耗資超過500萬元。張培力個人支付了一部分,其余都是他從有能力又認同其藝術創作的朋友那里找來的投資,跟他們逐一簽了協議。

隨著展覽的順利開幕,張培力一方面感到幸運和欣慰,在眾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將自己“憋了很多年”的創作想法變為現實——對藝術家而言,這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同時又感到與日俱增的壓力,展覽結束后怎么安置這些巨型作品?如何給投資人一個好的回報?

“如果作品有銷售的話,就可以把投資返還給他,也許還有利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