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學術界的權力游戲,他的觀點至今發人深省

所謂的“學閥”現象,實際上根植于學術場域的游戲規則之中。

1984年,作為剛獲得法國社科界最高榮譽的學術巨擘,布迪厄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但他在《學術人》中卻對當時的學術界進行了激烈且徹底的批判,可以說是毀滅自己賴以成名的根基。

責任編輯:李慕琰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法國著名社會學大師。(視覺中國 圖)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法國著名社會學大師。(視覺中國 圖)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喻國明因為社交媒體流傳的一則消息,被推上風口浪尖。

消息稱,喻國明教授在41年間共發表1226篇論文,僅2024年就已經發表48篇論文,平均每年29.9篇,是“全球產量最高學者”。如此驚人的發表數字自然引來了輿論的喧囂,其中一類最尖銳的批評,則是質問他是否“學閥”,借自己的地位擠占青年學者的發表空間。

喻國明本人隨后在社交媒體上回應質疑,表示“論文產量最高”一事完全是子虛烏有。針對直指他為“學閥”的言論,喻國明回擊稱,他既無任何行政職務,也沒有任何對于學術期刊編輯的控制力,根本不可能“把持、壟斷和控制”教育界和學術界。

實際上,在今天的知識界,“學閥”一詞成為了眾所周知,但又無處顯形的熱詞。學閥的存在,揭開了一直以理想主義標榜的學術界真實情況的一角。學術圈的故事在無數研究生與青年學者中隱秘流傳,官方也屢屢發文稱要“反對學閥作風”“反對圈子文化”,但即使發生公開舉報等引起公眾關注的事件,學術界的真實游戲規也始終難以被探知全貌。

這種現象并非中國獨有。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1984年發表了《學術人》(Homo Academicus),書中針對法國學術界進行了深入且開拓性的剖析,揭示出被大眾認為是象牙塔的學術圈,實際上是充滿了斗爭的權力競技場,學術圈的各類角色都在為獲得認可與個人利益而斗爭,“學閥”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行動者。

四十年之后的今天,《學術人》的全新中文譯本面世,重讀四十年前布迪厄對法國學術界的尖刻評論,今天仍然發人深省和反思。

這或許印證了那句老話:陽光之下,并無新事。

爭名奪利是常態而非病態

或許大眾會認為,學術界內的斗爭是一種亟須糾正的異?,F象,由一部分心懷惡意的人敗壞了風氣,一旦有外部力量進行清理與整頓,學術界就能夠恢復理想主義的良好氛圍。

布迪厄在一開始就明確反駁了這種觀點,他指出,這種天真的觀點夸大了個別人物與群體的重要性,以八卦文學式的邏輯取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