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后只能干保姆?”“媽媽崗”的理想與現實
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40歲以下全職媽媽群體的調研結果顯示,82.7%的全職媽媽有再就業打算,其中48.3%希望能夠兼職、靈活就業。
陳艷在招聘“媽媽崗”時,明顯感覺咨詢的寶媽們比現有員工素質要高。她們會感到困惑:“我怎么生了孩子后只能干保姆的工作?”
張蕾建議用“親子崗”來替代“媽媽崗”,對協同育兒的男性給予同等的就業支持,增加男性和女性共擔育兒職責的價值認同。
責任編輯:譚暢
2024年12月16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南村,村民在“媽媽崗”生產線上趕制羽絨服訂單。視覺中國圖
在山東省青島市人社局推首批“媽媽崗”計劃后的20天里,陳艷接到了超過200個電話,全部來自有興趣的媽媽們。陳艷為這一計劃提供了10個崗位名額,但是進一步洽談的人數僅有4人,因為很多媽媽在聽到是家政服務崗位后就掛斷了電話。作為青島一家家政服務公司的負責人,陳艷既對媽媽們展現出的工作熱情感到驚喜,同時也感受到崗位與人員不匹配的尷尬現實。
“媽媽崗”,指的是能夠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其兼顧工作和育兒的就業崗位。包括陳艷提供的崗位在內,青島首批“媽媽崗”共有7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90個崗位,涉及餐飲、家政、保安、印務等多個領域。
上述崗位多為鐘點工或小時工,工作時間靈活,為需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寶媽”群體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張蕾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媽媽崗”在一定程度上為女性“職育平衡”提供了助力,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季節性崗位用工需求下的就業資源和機會。然而,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這些崗位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提升潛力。
多地推行“媽媽崗”
“媽媽崗”的出現并非偶然。據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湖北武漢一家服裝企業便開始招聘帶孩子的“寶媽”,并為她們提供彈性工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