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壁畫隱形王者:宋代古建筑頂流“復活”記
“好色”是人的一種本性,也是本能。自古以來,人們對色彩有著本能的體驗和認知。要論哪些建筑最能體現古人的“好色”本能,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區東北的舍利山腰上的開化寺必須榜上有名。
一 “好色之城”的頂流
高平,群山環抱、丹水穿城;歷史悠久,傳說迷人。神農曾在此地種五谷、嘗百草,成語“紙上談兵”的主角趙括在這里大敗于白起,“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上黨梆子戲曲之鄉”等說的都是這里。
這座位于山西東南部、在地圖上并不起眼的小城,文物資源卻遙遙領先,坐擁國保和省保單位各22處,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多達1574處,相當于每1平方公里內就有1.7處不可移動文物,僅僅是宋金時期的古建筑數量,就超過長江以南所有地區的總和,是當之無愧的全國古建筑第一縣。
家有文物“富礦”的高平,不僅在數量上傲視群雄,在價值上也一馬當先,憑一對“斷梁”驚艷眾人的崇明寺、仍有余音繞梁的晉城二郎廟戲臺、香火鼎盛的二仙廟……皆在中國古建筑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圖為開化寺外景)
其中,最能代表這座“好色之城”的“好色頂流”,當屬開化寺。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北宋壁畫面積達88.2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寺觀壁畫。各行各業的人物在壁畫上栩栩如生,市井風情迎面撲來,既有“清明上河圖”的神韻,又有“宋代百科全書”的底蘊。
(圖為開化寺外景)
西壁壁畫完整地呈現了關于善友太子的《摩尼珠》故事,精彩程度不亞于一部連續劇,集合了探險、愛情、懸疑等元素。壁畫的線條流暢、色彩豐富,生動地展示了善友太子從降生到歷險、再到超凡入圣的過程。壁畫中人物的頭飾、冠飾、首飾,以及建筑物的檐口瓦當、屋脊紋飾、鋪首門釘等,都不乏采用瀝粉貼金工藝。
二 “好色頂流”的復活
取源于原始社會巖畫的壁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王公貴族用以裝飾祠堂和府邸的必備品,就像現代人裝修時喜歡在墻上掛一幅油畫、素描或國畫。隨著佛教被引入中國,寺廟也常用繪制佛法故事的壁畫來裝飾宮殿。既然是壁畫,就免不了要上色。高平開化寺的壁畫通過色彩的變化,營造了立體感,也傳遞了價值觀。
(圖為開化寺壁畫復原一景)
實際上,色彩本身沒有含義,只是使用人賦予了其內涵。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幾乎是“本色出演”,沒有“淡妝濃抹”,直到春秋之后,才逐漸經人為加工后有了色彩。在周代,紅色是為天子“定制”的“專屬色”,宮殿的柱、墻、臺基等都要涂成紅色。
這樣的色彩使用規范在高平開化寺的壁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貴族女性的皮膚設色多用白色,底層百姓的皮膚設色則用赭石色或黢黑色,菩薩的整體造型以青白兩色為主,凸顯莊嚴高貴。
(圖為觀眾走進開化寺數字展現場)
在漫漫歲月長河中,高平開化寺的古建筑和壁畫遭遇不同程度的損傷,為“克隆”其原始風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遺產保護所對其開展數字化采集和研究。
(圖為數字展現場復原的開化寺模型)
2024年12月,“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筑與壁畫數字藝術展”正式走進大眾視野,讓“好色頂流”借助數字化翅膀得以復活。
三 東方色彩的復位
與“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筑與壁畫數字藝術展”同樣讓人驚艷的,還有《宋代古建筑·山西高平開化寺色卡》。
(圖為開化寺色卡示意)
這份色卡收錄了280件開化寺彩繪色彩樣本,科研人員通過實地采集、嚴謹分析、文獻考據等,從中提煉出中國古建筑常用的六大色系,即青色、綠色、紅色、黃色、白色和黑色。而這六大色系又包含了17個色階:深青、大青、二青、三青、深綠、大綠、二綠、三綠、深土朱、土朱、淺土朱、朱砂、土黃、貼金、鉛白、白土、墨。
(圖為開化寺色卡內頁)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路珂表示,這17個色階構成了開化寺的色譜。她進一步解釋,因為中國古代建筑用色的特殊方式“疊暈”,即利用不同明度的顏色進行疊加或漸變,營造出凹凸和光影效果,因此,一個色系可能包含了幾個色階。
由于年代久遠,古建筑和壁畫都會褪色,產生了“現狀色”和“原狀色”的差異?!八^的‘原狀色’的色彩數據,不能完全等同于古人剛繪制時的數據,畢竟歷史是復雜的,不可能百分百獲取歷史真相。但經過科學研究,我們離歷史真相能更近一步?!崩盥风嬲f道。
助力科研人員揭秘歷史的神秘面紗,正是茅臺集團自2024年啟動的東方傳統色項目的重要使命。在《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建構新探 ——基于文獻、實物和技藝的色彩量化分析與色譜生成實踐》一文中,李路珂指出,“在中華文明中,很早就有著對顏色的體系化描述、管理和運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秦以降的‘五色’體系和宋《營造法式》中的‘三主色’原則,但在這一縱貫五千年、橫跨眾多地域文化的古老文明中,對色彩使用的原則、風格、材料和技法發生過多次大的轉變,也存在著地域和民族上的多樣性,已有的‘體系’遠遠不足以涵蓋中國傳統色彩的豐富變化?!?/p>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研究,2024年,在茅臺的支持下,國內有關機構、學者共同參與“東方傳統色彩計劃”,搭建深入挖掘傳統色彩文化精髓的研究性平臺。通過相關企業及媒體的聯合推動,探索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應用,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古老的東方色彩,在這一助推之下,正在復位煥新、再現初顏。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