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的婚禮,走出漫長的冬季:積石山地震一年回訪

進入12月,甘肅積石山縣已被薄雪覆蓋,夜間最低溫逼近零下10攝氏度,但對村民許福壽來說,他終于越過了遭遇地震的那個寒冷冬天,開始重建自己的生活。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波及甘肅、青海兩省,此次地震共造成甘肅、青海兩省77.2萬人不同程度受災,151人死亡,983人受傷。大地劇烈的搖擺將村民的房屋震毀或變為危房,也打斷了他們的生活。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開展大量工作,組織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受災群眾過冬安置、冬春救助等工作,確保受災群眾搬入新居,溫暖過冬。

震后一年間,他們有的在廢墟上舉行了婚禮,有的從安置板房搬入高層新居,還有的在新居后門開起小賣部,努力將被地震震歪的生活拉回正軌?!?2.18”地震震后一年之際,南都記者跟隨應急管理部組織的“重建家園 溫暖過冬”主題采訪來到甘肅、青海災區,回訪災區恢復重建進展。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新華社發

積石山縣吹麻灘鎮林坪村集中安置點。2024年10月,5000余名受災群眾搬進了統一安置的高層住宅社區。

“泥和瓦像雨一樣往下落”

2023年12月18日深夜,58歲的甘肅省積石山縣林坪村村民許福壽已入睡,小孫子有點感冒,喝了藥就早早睡了過去。

23點59分,許福壽和妻子聽到一聲巨響,“像是爆炸”,房子突然搖晃起來,人也跟著搖晃,根本站不起來。許福壽聽到房頂上的泥和瓦像雨一樣往下落,小孫子也嚇壞了,緊張到縮成一團,搖晃持續了半分鐘,許福壽抱起孫子,和妻子跑到屋外。

已部分坍塌的房屋提醒地震了,當晚上余震不斷,許福壽和家人在車里過了一夜。地震之后,村里斷水、斷電,沒有了房屋庇護,刺骨的寒冷也隨之侵襲,這讓許福壽的兒子許五金很是焦急。

但很快,迅速到達的救援化解了他的焦慮。許五金回憶,“地震發生后第二天一早,救援隊伍及時趕到,第一時間就把帳篷扎起來了,3天內應急板房到位了,取暖爐、棉衣、棉被、面粉、礦泉水等物資也陸續送到了我們手里?!?/p>

許五金的房子因地震受損嚴重,綜合鑒定等級為D級,需要拆除。次年3月,他與當地政府簽訂了一份集中安置協議,按照協議,許五金以每平方米2500元的價格獲得一套128平方米的安置房,除15.6萬元政府定向補貼外,還有10萬元的貼息貸款,剩下的6.7萬元由許五金自行支付。

許五金原本養了20頭牛,他賣掉了其中的10頭,湊夠了新居的購房費及裝修費。

10月底,他搬進了統一安置的高層住宅社區,許五金的兩個孩子也轉到了縣里上學,上學路程從原來的40分鐘縮短到10分鐘。

甘肅省積石山縣林坪村村民許五金一家在震后搬入新居。

積石山縣吹麻灘鎮林坪村集中安置點工作專班負責人魏文忠介紹,安置點有1050戶,5000余名受災群眾被安置在吹麻灘鎮林坪村集中安置點,安置點共修建現代化高層住宅21棟,配套建有物業公司、幼兒園、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等。

時隔一年,地震的陰影還未完全散去,許五金想起地震還是會害怕。他的新居有一扇落地窗,顯得很明亮,冬日溫煦的陽光穿透薄霧,照射在他的臉上,為他泛紅的臉頰鍍上一層金色,他將臉轉向窗外,看向遠方,“住在16樓視野好吧?!痹S五金微笑著說。

廢墟上的婚禮

對積石山縣陳家村1社村民蘇杰來說,震后的生活是在廢墟上重建的,正如他在廢墟上舉行的那場婚禮。

蘇杰清晰記得,地震發生那天,他正沉浸在婚禮籌備的喜悅中,新建的婚房已布置妥當,鮮紅的喜字、窗花提示他喜事臨近,他為有了自己的小家而興奮不已,如果沒有那場地震,他將在2天后迎娶新娘。

12月18日夜晚,蘇杰被劇烈地搖晃震醒,“從床上直接震到客廳”,他慌亂從房間逃出來,和家人向村子里的核桃樹跑去,為了避震,他與村民在核桃樹下坐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家查看房屋受損情況。

蘇杰家的自建房有2層,一層為磚構,二層為磚木混合。蘇杰查看后發現,一層磚構房屋輕微受損,二層則受損嚴重。

裂縫布滿墻壁,最寬處可過一人,木制房頂與墻壁交接有個圓形的窟窿,黑色的掛鐘掉在床上,室外紅白相間的花格磚剝落一地……他用視頻拍下被震毀的家,發在社交平臺上,獲得320多萬次關注,“人沒事就是萬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評論區潮水般的鼓勵涌入。

兩個月后,蘇杰與妻子在震后的家中舉行了遲來的婚禮,對剛剛經歷災難的他來說,幸福更彌足珍貴。

婚禮之后,蘇杰拆除了嚴重受損的二樓,重新打地基,做灌漿處理,一樓的幾處裂縫則用鋼筋水泥修補起來,修復費用除去政府補貼的4萬元,自己添了3萬多。

今年10月,蘇杰一家5口重新搬入修復后的新居,這座2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有13間房,寬敞明亮,幾乎看不出受損的痕跡,結婚時貼在墻上的喜字仍保留著,他說,“這要貼一年的,福氣也可以久一點?!?/p>

今年10月,蘇杰(右)一家搬入修復后的新居。

結婚時貼在墻上的喜字仍保留著。

南都記者了解到,地震發生后,積石山縣為保障受災群眾順利度過過渡期,共搭建過渡期臨時性集中安置點233個,累計建成板房14654間,安置受災群眾12176戶58321人。積石山縣還全力推進居民住房建設。全縣29159戶維修加固和10004戶原址重建全部建成入??;13個集中安置點、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罕見砂涌突襲,掩埋近6平方公里

層疊嶙峋的溝壑間,土黃色的泥沙混雜著水,流經地面形成層層波瀾,泥沙涌入村莊,部分房屋被掩埋——這是青海省民和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陳文合在“12.18”地震后看到的一幕。

青海省民和縣位于青海省最東部,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鄰,是“12·18”地震青海災區受災程度最深的地區。其中,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草灘村由于地震引發罕見砂涌,造成69戶315間房屋被沖毀、淤埋,掩埋區域面積近6平方公里。

砂涌的發生也讓民和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鋒驚訝不已?!懊窈涂h山區較多,震后發生山體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比較大,西北地區冬季很缺水,不太可能發生夏季類似泥石流的地質災害?!蓖蹁h稱。

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草灘村由于地震引發罕見砂涌。

后經地質災害專家勘察分析,砂涌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民和中川、官亭地區靠近黃河,地下水豐富,最淺之處1米左右就有地下水貯存,再加上地質搖擺造成沙層跟水混合,沙子從底層斷裂處涌出形成。

地震疊加砂涌,讓震后搜救難度成倍增加。陳文合與中川鄉政府人員挨家挨戶統計失聯人數,武警和消防隊伍也緊急開展救援。

當日凌晨 2:30左右,民和縣自然資源局派出兩個工作組,分別到官亭鎮和中川鄉,兩個險情最為嚴重的地區,對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19日,受災最為嚴重的中川鄉震后臨時安置點搭起了帳篷,3天后,可移動板房陸續運抵災區,受災群眾陸續從帳篷轉移到了板房中,燃起電暖爐取暖。

青海省民和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陳文合。

陳文合回憶,地震發生后,大量的抗震物資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運來,起先物資都放在災區,后來放不下,只能先放在縣里,收集好后再集中下發。陳文合將自己的電話公布出去,運送救援物資的電話一刻不停地打進來,他隨身攜帶的三塊充電寶都無法支撐手機電量。

積石山6.2級地震是甘肅省繼2013年岷縣、漳縣6.6級地震以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性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分析稱,積石山地震屬于逆沖型地震,具有強大破壞性,加上積石山縣人口相對稠密,因此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中國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民和項目負責人黃維亮介紹,在災害救援完成之后,為防止之后的次生災害,安能集團還對砂涌源頭的草灘塌陷區進行了治理,恢復了200多畝的基本農田,對河道兩邊的淤泥進行了清淤和平整,還在上游設置了攔擋壩,防止泥流對岸坡進行沖刷。

民和縣住建局副局長宋亮亮稱,地震發生后,住建部門對災區房屋開展安全評估,判斷房屋損害程度,3天完成26000余戶房屋安全評估。之后,具有安全鑒定資質的第三方對房屋進行詳細的安全鑒定檢測,判斷房屋等級,25天之內完成了房屋安全鑒定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共284戶需要維修加固及重建。

宋亮亮介紹,今年3月底,災后安置房屋建設陸續啟動,但受臺風影響,青海雨季時間長,強度大,導致施工建設困難重重,為趕在11月底入冬之前完工,讓受災群眾能在新房過冬,住建部門還協調增加了施工人員和施工力量,保障安置房屋建設準時完工。

據介紹,截至目前,民和縣127項災后重建公建項目已全部完工,22824戶受損農房已全部竣工驗收,并回遷入住。自主分散安置246戶已全部完工并入住。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村民楊志軍正在自家小賣部中整理貨品,這間小店與他的新居后門相連,不足10平方米的檔口貨架上整齊擺有白酒、方便面、奶茶等食品和日用品。店名“誠信小賣部”寫在一塊綠色招牌上,一如楊志軍樸實的性格。

楊志軍是青海省民和縣巴州鎮楊家灣村人,“12.18”地震發生時,他建在半山腰的房子有部分墻體開裂,山坡隨時有落石、滑坡的風險,被列入地質災害風險點。

地震發生后,巴州鎮啟動了地質災害和地震災害避險搬遷。巴州鎮黨委書記謝成義介紹,集中安置點位于巴州鎮巴二村、羊羔灘村,按照規劃和群眾意愿,將搬遷農戶住宅分一層和二層,面積分別為81.4、95.51、151.53和118.26平方米的四種戶型,并規劃一間房屋作鋪面,為5個村的44戶群眾建設安全住房。

11月底,楊志軍搬入了集中安置點的新居,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安置點房屋由幾排平房院落構成,統一的白墻灰瓦設計,大門是雕花木質門頭,一些搬遷的村民還在趁午后氣溫高時對院落進行整修。

“搬遷老百姓最擔心的是搬離耕地會減少收入?!敝x成義介紹,安置點在選址時著重考慮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選址靠近川大高速、川亭公路以及民和縣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支持搬遷村民承包示范園的大棚種蔬菜瓜果,同時在安置點規劃商業步行街等配套設施,為村民提供多種就業機會。

民和縣古鄯鎮在震后同樣面臨地質災害風險加劇問題。古鄯鎮黨委書記王元震稱,當地山體地質不穩定,本身就是“走山”,地質災害風險點多達29處,地震發生后,山體出現明顯滑坡,再加上當地村民很多都是“切坡建房”,災害風險加劇。

為此,2014年5月,古鄯鎮啟動了地質災害避險集中安置點建設,將后山、三岔、菜籽灣、聯合4個村的29戶居民遷入安置點。

10月底,57歲的菜籽灣村村民寧學峰與家人搬遷到了集中安置點的新居內。他告訴南都記者,家里的房子原本建在山上,后靠懸崖,時常會有石塊土塊滾落,地震發生后,落石情況加劇,鎮上啟動集中搬遷后,他和家人沒有太多猶豫,簽署了搬遷協議。

“搬到鎮上后,我們現在去集市只要5分鐘,看病、孩子上學也比較方便?!睂帉W峰說。

近幾年,青海連續遭遇5.22瑪多7·4級地震、1.09門源6.9級地震、8.18大通山洪災害、12.18積石山6.2級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面臨著巨大的地震災害預防壓力。陳文合稱,對地震災害預防來說,避險搬遷是最有效的,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回顧災后救援的過程,陳文合感觸頗深,他認為,當前基層應急能力需要提升,應急救援機制框架已經搭建,但鄉鎮專職的應急救援人員數量不足,基層信息報送能力需要提升,基層應急人員培訓也需要同步加強。

應急管理部救災司救災處副處長李群介紹,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持續跟蹤調度去年年底積石山地震災區有關情況,派出工作組赴青海、甘肅兩省實地調研指導,協調解決地方面臨的困難問題,確保盡早完成地震災區倒損住房恢復重建任務,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在此基礎上,財政部、應急管理部下達52.7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地方開展受災群眾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工作,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生活困難,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