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曼談北京城市變遷北京不是大的問題,是空的問題

無論這個城市多大,你應有這種使命感:這是我的城市,這是我要的城市,這是我出生、成長,我要死掉的城市?,F在因為北京的變化,沒有這種使命感了,這不僅是北京的問題,也是所有中國大城市的問題

責任編輯:莫希

編者按:為慶祝歌德學院在北京20歲生日,結合中德長期以來的文化交流特點及年度出版選題,歌德學院與一石文化、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三聯書店合作出版了《北京跑酷——18個區域路上觀察》一書,本訪談為書序

人物:
米歇爾·康-阿克曼:歌德學院(中國)總院長
史建:一石文化策劃總監,建筑評論家
崔嶠:歌德學院(中國)文化項目部主任

史建:您從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就到北京語言學院學語言,那時候還是“文革”后期,后來在北京大學進修中國現代史,對北京現代城市現狀與歷史應該有直觀和深入的了解。

阿克曼:我們那時候是西方留學生,德國和中國是1972年建交,所以1974年是第一批,我們是第二批(1975年)。中國那時候很封閉,應該說西方也很封閉。我們對當代的中國知道得很少,那個時候,我的教授沒有一個會說中國話的,他們的研究題目跟當代中國幾乎沒有關系。我很早就開始做了關于中國50年代經濟計劃理論的研究,開始時被我的教授拒絕了,說沒有辦法對這個論文做評價,因為他根本不理解。我們腦子里頭有左派的幻想,我并不是西方的毛澤東派的人,可是我對中國也有比較理想主義的想象。到了北京之后,我覺得跟我想象的中國不一樣,這個城市我非常陌生,不僅是一般的陌生,是不符合我想象中的中國。 

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留學的阿克曼 圖/歌德學院提供

米歇爾·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著名漢學家,歌德學院(中國)創院院長。1975年獲DAAD獎學金,先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語言,然后到北京大學修讀中 國現代歷史。1988年負責歌德學院(中國)的成立工作,并擔任首任院長;1994年調任歌德學院莫斯科分院院長。2006年重返北京,擔任歌德學院(中 國)總院長至今。上世紀80年代在德國出版了散文集《中國:門里門外—&mda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