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非凡|孟凡超:為時代澆筑通途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中,你我總會有一些時刻,憧憬著能夠打敗生活的曲折坎坷,創造非凡。
見非凡品牌計劃,希望與眾多領域的“非凡大師”們相遇,從一張張面孔、一個個故事里,看見非凡,聽見非凡,遇見非凡。南方周末對話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走進他建橋、建業、建時代的傳奇人生。
責任編輯:李屾淼 阮白卿
孟凡超被人稱為“橋癡”,不管去到哪兒,最感興趣的是看那里的橋,而用他自己的話說,橋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選擇了橋,橋也選擇了我?!?/span>
從1982年參與建設第一座橋梁以來,孟凡超先后主持、組織、參與完成了近30座國家級特大型橋梁的勘察設計,包括廈門海滄大橋、南京長江第三大橋、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浙江錢塘江嘉紹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深港西部通道深圳灣大橋以及港珠澳大橋。一座座橋梁連接起他的人生軌跡,也書寫了中國橋梁從起步階段到邁向世界水平的歷程。
穿越巖石
不出差的日子里,孟凡超會準時出現在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原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以下簡稱“公規院”)的辦公室,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四十余年。1980年代孟凡超剛剛參加工作時,公規院還是一片坐落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建筑,現在,孟凡超年過65歲,公規院里矗立起現代化的寫字樓,大門也從狹窄的胡同開向了更寬闊的朝陽門內大街。
城市建筑與交通隨著時代飛速發展,如今的建設成就放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孟凡超記得,1978年他通過高考被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的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錄取時,周圍的人感到疑惑,修橋鋪路有什么好學的?“在大學學習修路被看作浪費時光,這樣的認知反映出國家的基本現狀,當時我國的公路橋梁領域存在大量空白,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像樣的等級公路?!?/span>
從家鄉四川遂寧去重慶讀大學,兩百多公里的路程,孟凡超坐車要花一天的時間。那條公路只有兩條車道,勉強供往來車輛錯車,路面由碎石和泥巴混合而成,下雨時過車泥漿飛濺,天晴時過車塵土飛揚。公路橋梁更加稀罕,那時候人們印象中的橋梁主要還是石拱橋。
孟凡超對橋梁最初的好奇源于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在結構力學上,橋梁的復雜程度遠超普通的工業和民用建筑結構,困難反而激發了他迎接挑戰的斗志。畢業時,孟凡超以全科平均90分以上的成績進入了公規院,改革開放的推動讓他感受到交通領域正在蓬勃發展,“報刊雜志和無線電廣播中經常提到,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span>
孟凡超大學畢業后在湖北沙洋漢江公路大橋參與施工 圖/受訪者提供
孟凡超進入公規院的第一個項目是位于湖北省荊門市的沙洋漢江公路大橋,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施工一線,橋梁工程知識在工地上都是需要解決的具象化實際技術問題。孟凡超和工人們一同住在竹編的工棚里,作為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他先后負責過四項任務的帶班工作,其中包括主橋的18號深水沉井基礎施工。
18號深水沉井在當年創造了亞洲第一深度橋墩基礎,達到38米的深度,而在施工時,施工隊面對最大的挑戰是水下一層兩三米厚的巖石,沉井必須穿越巖石,才能繼續深入,抵達持力層。孟凡超首先想到的是用幾噸重的沖擊錘擊碎巖石,再用深水抓斗清理碎石。方法奏效了,但沉井刃角之下的巖石難以擊碎,孟凡超隨后做出決定,讓潛水作業人員使用高壓水槍在巖石上沖出一個孔洞,然后放入膠質炸藥和電雷管,他在作業平臺上用電閘引爆。
對于實習工程師孟凡超來說,這是一個冒險的辦法,裝配炸藥的數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施工隊在江中用鋼浮箱拼接的平臺上作業,施工人員及大型機械設備也都在上面,在平臺上綁扎膠質炸藥和電雷管如果操作不當發生爆炸,將會出現嚴重安全事故?!敖涍^現場討論和請教老工程師,我們決定用兩條膠質炸藥,我和一個老工人在工棚里裝配綁扎,讓其他人都走遠。我還記得我使用兩根電線接觸到電閘上的兩極,啪一下,水下傳來爆破聲,然后再清除爆破后的碎巖。經過多次水下爆破作業及清除碎巖后,沉井最終擱置在永久的持力層和地基上?!?/span>
后來回想起來,孟凡超覺得自己在二十歲出頭的年紀承擔這份工作是勇敢的,即使面臨巨大的風險也要克服巖層,“這個橋墩交給你了,你要完成?!彪S后的幾十年工作中,他始終以迎難而上的姿態,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國家級工程,甚至同時進行幾個項目,“如果想要逃避困難,那么你無法堅持下去,也無法完成任何工作?!?/span>
汪洋中的橋
參加完沙洋漢江公路大橋的建設后,有兩條路擺在孟凡超面前:留在已經干出一番成績的工程局,或者回到公規院接受新的技術挑戰。孟凡超選擇了后者,“我在人生發展道路上一直堅守在技術這條路上,幾十年來基本都在第一線從事技術工作?!?/span>
每一個大型工程的背后都是一次技術突破。廈門海滄大橋在1990年代設計建造,不僅解決了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設計施工的一系列技術難題,還創造了十多項新技術和工藝;南京長江第三大橋創造了大型曲線形鋼塔設計施工等技術,是世界第一座弧線形鋼塔斜拉橋;青島膠州灣大橋跨越海灣連接青島和黃島,全長42公里,氣候環境惡劣,航道繁忙,施工難度巨大,實現了冰凍海域跨海超長橋梁、跨海自錨式懸索橋等技術創新,這座鋼鐵長虹最終矗立在膠州灣上,并獲得了2013年國際橋梁大會喬治·理查德森獎。
港珠澳大橋 圖/受訪者提供
在眾多橋梁里,孟凡超認為投入心血最多、難度最大的是港珠澳大橋。從2004年帶隊進行可行性研究,到2018年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和建造持續了15年。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橋氣勢磅礴地橫跨伶仃洋,連接珠江口的東西兩岸,但在建設之前,孟凡超看到的是茫茫大海,“我們去考察現場,乘坐交通船到伶仃洋,一片汪洋大海,我不知道橋(應該)在哪里?!?/span>
孟凡超考察時已經感覺到,港珠澳大橋不能再用 “千軍萬馬下海作業”的傳統方式建造,過去在江河、海灣或海峽里建跨江橋和跨海橋,基本都是在現場澆筑作業,但如果要在航運繁忙的珠江口和幾十公里寬度的伶仃洋上,讓上萬人下海建造龐大的工程,安全問題、排放問題、環保問題、抗臺風問題、工效問題、工期問題和質量問題等都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協調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的訴求,加劇了工程的復雜性?;浉郯娜厣鐣w制、基本建設程序和管理流程各不相同,訴諸橋梁的利益也不相同。例如,橋梁設計施工要滿足伶仃洋海域 30萬噸級深水主航道的通航需求,要保證香港國際機場進出港飛機的起降安全,還要實現零排放以及中華白海豚等珍稀動物的保護,種種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了設計層面上。孟凡超總結,“經過前期的規劃研究,我認為存在四大挑戰,就是港珠澳大橋的風險所在和難度所在——工程技術的挑戰、環境保護的挑戰、施工安全的挑戰,還有建設管理的挑戰?!?/span>
孟凡超設計了一種新的橋梁建造模式,他稱為“四化建設”,即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預先在工廠完成大型構件的制造,包括每段長約110米的建造橋梁的鋼箱梁體、每節重約8萬噸的海底隧道沉管,以及直徑如籃球場一樣大的建造人工島的鋼圓筒,再運到海上裝配。用這樣的工業化建造方式,大橋自2009年年底正式開建以來,沒有出現過一起安全事故,也沒有遭遇環境、氣候、施工等因素造成的意外狀況。
“我的觀點是一切都要在掌控之中,不能一邊設計一邊施工,也不能留下變量和盲區,一個超級工程如果在施工過程中碰到突如其來的影響工程建設的困難,是不合格的?!蔽覈I的發展以及自身在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年研究,讓孟凡超在擔任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時,能夠做到在規劃設計階段掌控全局,四十多年前在漢江上克服障礙的機變和勇氣,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磨礪成沉穩的自信。
沒有逗號和句號的事業
2024年6月24日,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孟凡超作為項目完成單位代表領獎,他感到榮幸,“港珠澳大橋不只是一條路,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工程、藝術、文化完美融合的人文工程,我們都是抱著同一個信念、十五年如一日地建成了港珠澳大橋,為國家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span>
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圖/受訪者提供
港珠澳大橋為孟凡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但他本人沒有考慮過橋梁給自己帶來的名利,“如果將名利得失前置于工作之前,我在這條道路上就無法堅持,這條道路需要付出,而非名和利?!?009年初,港珠澳大橋完成可行性研究后正式進入設計階段,直至2012年年底完成工程設計和技術攻關研究,四年間的工作量十分龐大。
“我們幾乎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沒有休息日,春節期間也只休息兩天?!泵戏渤貞?,對他來說,這是一段煎熬的時期,設計就像一個看不到硝煙的戰場,沒有轟轟烈烈的動靜,其中的復雜艱深只有本人能夠體會。超負荷的工作量讓孟凡超身體出現危機,2011年他開完一個勘察驗收會后突發“闌尾炎”,被送去醫院做手術,手術中發現不是“闌尾炎”,而是比“闌尾炎”更嚴重的腫瘤,手術因此延長到了十余個小時,結果第二天孟凡超又開始在病房里跟團隊溝通設計工作。
2024年,孟凡超已經65歲,但他絲毫沒有想過退休,一直保持著忙碌的工作狀態。除了新橋梁的設計工作,他還按照“四化”建設理念,牽頭研發了兩套裝配化橋梁標準,包括我國鋼結構橋梁首部行業推薦性標準化圖集《裝配化工字組合梁鋼橋通用圖》以及《裝配化箱形組合梁鋼橋通用圖》,“我們希望將港珠澳大橋的工業化建設經驗推廣到全行業,包括中小跨徑橋梁,推動我國公路橋梁建設標準化工業化發展?!?/span>
孟凡超還想要實現一個期盼已久的心愿——打造一艘萬噸級排水量的綜合勘察船,整合勘察的各種裝備和技術。工程勘察是工程設計必不可少的前提,但相對于設計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勘察技術水平的發展明顯滯后,“勘察水平不是僅僅事關一座橋,而是全行業的普遍性問題,如果我們仍然使用‘漁船綁鉆機’方式進行勘察,技術與質量會受到嚴重制約,綜合勘察船將改變勘察設計行業,大幅度提高我國的工程勘察水平?!本C合勘察船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計劃在2027年底完成下水測試,孟凡超希望借由這樣一件重器展望更廣闊的發展圖景,期待跨越我國臺灣海峽、瓊州海峽和渤海灣海峽這三大海峽的跨海通道早日建設。
孟凡超對橋梁事業的熱情沒有因走向暮年而衰減,反而因持續前行而與日俱增。如同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戰場,孟凡超不打算從造橋事業中撤離,“我的事業沒有逗號,也沒有句號,只有不斷前行,不斷創新,不斷奮斗?!?/span>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通車,這座誕生于遼闊大海、連通三地的宏偉橋梁,已融入時代成為日常,極大地方便了三地居民的交流往來與經貿合作。然而,回首往昔,那些由碎石、泥巴和黃土鋪成的道路,也不過就在短短四十年前。孟凡超的人生軌跡與中國橋梁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他從一個初出茅廬就敢獨辟蹊徑、炸碎水下38米深度巖石的青年,成長為一位能夠兼顧技術、體制、環保等多重需求的“老設計師”,大大小小的橋梁連接起了他的人生,也連接起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在這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背景下,也正是無數像孟凡超一樣的普通人,從一塊巖石、一只鋼箱、一張圖紙開始,零敲碎打地澆筑起時代的通途,一生追求,日日如是。華為將與來自多個領域的非凡大師碰撞出人生的智慧光點,通過這些非凡大師的真實人生,看見非凡,聽見非凡,遇見非凡,并激勵每個平凡人去堅持、去跨越,怎樣過今天,就怎么過今生。畢竟,沒有一座橋梁能夠憑空跨越歷史長河,所有傳奇般的工程,都離不開堅定的前行和不懈的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