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革新記:道義契約、心理賦能與可持續公益
仲明學子開展素質拓展
很多年以后,李萍仍然清晰地記得,2004 年初任中山大學副校長時,第一次見到國強公益基金會榮譽會長楊國強的那個夏天。
一天下午,一位身穿灰撲撲的舊 T 恤、腳趿兩只人字拖的“老廣”走進李萍的辦公室,表明想在中山大學為困難學生設立助學金。李萍不敢相信,“老廣”口中所說的就是在廣東高校界小有名氣又充滿神秘的仲明助學金,而眼前樸素的中年人,正是一直隱姓埋名的幕后捐助者。
1997 年,最初設立助學金時,楊國強用了母親的名字來命名。彼時楊國強尚未登頂富豪榜,但感念政府曾經的幫扶讓自己能上學、改革開放讓自己有機會經商,他捐出半數身家,希望回饋社會——幫助那些像自己一樣出身貧寒的學生渡過難關,改變命運,也最終對社會有所貢獻。
仲明助學金設立27年后,在項目創新發展交流會上,李萍憶起這段往事,仍深有感觸。更令她感動的是,這個接近而立之年的項目,仍在不斷探索,尋求創新——求新、求變,回應新時代、新青年的新需求。
“脆皮”青年的背后
近年來,一種新穎的自嘲方式——“脆皮”,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它不僅折射出年輕一代對自身健康狀態的隱秘擔憂,還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表面上看,“脆皮”一詞是一種幽默的自我調侃,但實際上,它深刻反映了年輕人面對自身健康問題時的一種無奈心態。這種脆弱性并非僅限于生理范疇,而是廣泛涉及心理層面、生活習慣以及社會壓力等多個方面。
“忙、茫、盲、漂、孤、怨、苦”,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彭凱平用這七個字,總結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
作為國際知名心理學者和國內積極心理學領軍人物,彭凱平一直致力于社會文化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以及人工智能心理學的研究。
近年來,彭凱平帶領團隊開展了多項針對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2021 年,課題組與新華社合作調研三十多萬中小學生后,發現他們普遍存在“四無”問題: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彭凱平分享《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事實上,中國大學生的這些問題并非孤例。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全球蔓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22年,全球范圍內七分之一的10-19歲青少年有精神障礙病[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21-2022)》也顯示,國民整體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最高,檢出率達24.1%[2],焦慮風險檢出率的年齡差異也呈現類似趨勢。
在彭凱平看來,時代變遷也進一步加劇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風險。城市里鋼筋水泥的住宅、相互隔離的生活方式,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感和相互支持。同時,工具和技術的盛行,讓人類異化為工作和工具的“奴隸”,自主性和掌控感都大大降低。人際關系疏離和意義感的消失,都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從“心”開始的探索
但究竟應如何破局?一些寶貴的探索正在進行。
國家層面,《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部署了八項重點工作,以政策引領的方式,搭建起基本的行動框架——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心理健康監測、完善心理健康預警、建強心理人才隊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優化社會心理服務、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在學校層面,越來越多高校和中小學開始普及心理健康課程。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的具體方法,也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許多學校建立了心理測評和“預防、預警、干預、跟蹤”的規范化危機干預流程,通過分級干預機制,能及時發現潛在問題,給予學生專業支持,及時化解部分心理問題。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也在積極建設之中。在城鄉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逐步配備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為不同群體提供支持。心理援助熱線和危機干預機制進一步完善,很多處在心理危機中的人得到了及時幫助。據現任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萍介紹,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目前就在開展生命教育、自護教育、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守護工作幾乎“每天24小時、每周 7 天,一年365天不?!?。
而在家庭中,隨著家校協同機制越來越完善,針對家長開展的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親子溝通技巧等家長教育越來越普遍,監護人開始重視子女心理健康。而隨著心理健康科普宣傳的廣泛開展,公眾的觀念也有所改變,心理問題的“污名化”現象減少,求助意識顯著提高。
在這些探索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重在“防”而非“治”。
“過去太關注負面消極的心理體驗,越關注越容易產生白熊效應。腦子里越要想方設法忘記白熊,越忘不掉,”彭凱平解釋。更有效的方式,應該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就對其進行干預。
積極心理學為提前預防心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轉移替代升華,用積極愉悅的體驗,來抵消和驅散消極的體驗。用事先培養的心理韌性,來降低未來負性事件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彭凱平及團隊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設計出系統化的“幸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發掘自身潛能、引發積極情緒、培養克服不利條件的心理韌性。在四百余所學校實踐干預后的數據顯示,不僅顯著降低了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還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學習動力和學業表現。換言之,與其“治療”心理問題,不如讓年輕人“擁有”積極面對問題的能力。
這與仲明助學金的愿景不謀而合——不僅助學,為困難家庭的學生提供經濟支持;更關鍵的是,實現育人,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環境中,讓學生們能走出逆境、積極擁抱。
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對于面對困境的學子尤為關鍵。國內外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僅是個體幸福感的核心,也是實現學業成功和社會適應的重要基礎。一些學生由于客觀原因,面臨著更復雜的生活壓力,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繼而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隱形天花板”。在日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僅僅解決經濟困難并不足以幫助學生真正改變命運,內在心理力量的培養才是讓他們走向自信、獨立和成功的關鍵。
為此,經過多方研討和科學論證,仲明助學金計劃與清華積極心理研究中心展開合作,重點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和抗逆力的培養。
據彭凱平介紹,未來,積極心理學的抗逆力培養體系將全面融入仲明助學金項目,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開發一套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韌性課程。同時,雙方將利用各自的優勢——仲明助學金計劃在高校多年耕耘的實踐經驗和品牌號召力,清華大學積極心理研究中心的理論指導和研究能力,聯合開展心理健康數據采集和長期研究。同時,還將多措并舉,為學生創造促進心理健康的生態環境,例如線上心理健康資源平臺、線下心理主題沙龍、支持性的心理成長網絡等。
“我們希望,在搭建好這套體系后,不光仲明學子能從中獲益,也能推廣到其他地方,造福更多大學生,”國強公益基金會理事、仲明助學金管委會負責人楊從容展望。
改變,是為了更好地成長
在楊從容看來,仲明助學金迭代創新,融入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教育,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
因為從成立之日起,仲明就致力于培養有愛有光并有力量貢獻社會的青年公民,這也是仲明助學金27年來歷次重要創新的核心邏輯。
在初設時,仲明助學金開創“道義契約”模式——與傳統助學不同,每位受資助的學生,都自愿簽訂一份契約,承諾將來若有能力,將助學金捐回資金池,幫助更多其他貧困學子。這本質上突破了常規“受助者”與“捐助者”的角色定勢,讓受助的學子也能轉換角色,成為捐助人,不僅向受助者注入更多“力量”,也形成助學計劃內在的循環體系和可持續機制。
2024屆仲明學子代表簽署《道義契約》
2012 年,助學金的第二次革新則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得多元的時代背景,從單純的經濟資助轉變為發展型和多元型支持。不僅提供助學金,更關心受助學生的全面成長,通過素質拓展、導師講堂、校友分享、受助學生間的交流,提升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創造機會,讓他們了解自己可以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并懂得在志愿服務中幫助他人、傳播愛意。
2020 年后,中國已實現全面脫貧,物質貧困不再是最突出的問題,而心理健康問題卻日益凸顯。立足時代變化,仲明助學金如今迎來第三次革新——給予學生更多心靈關愛,聯合專業力量,用積極心理學為之賦能,增加他們的心理韌性,幫助他們應對復雜多變的未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在楊從容看來,不管如何改變,仲明助學金的內核始終如一:“道義契約”的模式,“受惠社會、回報社會,讓愛薪火相傳”的理念,希望培養受助學生成人成材、對社會做出貢獻的目標都沒有變。
“作為一個有著27年歷史的公益項目,它從單純的物質支持逐步轉向精神層面的深度關注,成為一種推動社會心理健康和教育變革的力量,”彭凱平表示。
目前仲明助學金在全國25所高校落地,在學生中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項目新增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事實上形成了有力的公益倡導——教育的本質從來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更完整、更幸福的人。
同時,仲明助學金還自帶“榜樣效應”。二十多年來,項目已資助超過 1.3 萬困難學生,道義契約的履約、薪火相傳的理念傳承,凝聚了一種對抗危機的信仰的力量。無數已經走出逆境、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成為后續受助學生的榜樣和“心理資產”。當涌現出更多積極的心理榜樣,這種信仰將更有引領性,心理資產將更為富饒。
1998級仲明學子房秀麗,廣東首位援藏支教女大學生
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史諒看來,仲明助學金的革新,可視為中國公益力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典范——既有堅定的使命,又能與時俱進,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每個時期具體的社會問題。
楊從容表示,其實創始人楊國強與基金會的想法樸實而純粹,“人才是社會和國家進步的基礎,我們希望,不僅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幫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從容地成長?!?/p>
仲明助學金的每一次轉型與升級,都是對當前社會發展深刻洞察后的積極回應。27年的歷程,猶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成長之旅,深深植根于社會的現實土壤之中。
參考資料:
[1] 光明網.焦慮、抑郁……精神障礙并不少見,更需要改變的是大眾的誤解.https://m.gmw.cn/toutiao/2024-04/10/content_1303708415.htm
[2] 光明網.中科院發布心理健康藍皮書——成年人群自評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https://m.gmw.cn/baijia/2023-02/27/36392013.html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