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機“喊窮”,商品價格能便宜一半?
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瀏覽歷史、消費習慣等個人數據,企業能構建出詳細的用戶畫像,并據此實施個性化定價策略。
責任編輯:梁欣婷
近段時間,一些年輕消費者發現,通過在手機應用上反復評論表達不滿,如抱怨商品價格過高、自己負擔不起等,竟然能促使平臺算法調整價格,使得原本昂貴的商品價格大幅下降。例如,有消費者通過反復評論機票太貴,成功讓機票的價格從4309元降至1903元,降幅高達56%。
這種利用算法機制來“反向馴化”大數據、規避“大數據殺熟”以獲取更優惠價格的行為,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引發廣泛關注。
但另一邊,多家旅游出行平臺官方客服表示,機票價格實時變動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即便這名消費者有反復評論的行為,也無法證明最終降價是由用戶的評論內容所決定的。
對著手機抱怨或者在評論區“喊窮”,真能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嗎?
普遍存在的“大數據殺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和算法推薦技術的應用,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消費者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這種便利背的后隱藏著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大數據殺熟。它指的是互聯網企業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記錄、消費習慣等信息,為每位用戶提供定制化的價格體系,使得相同商品或服務對于不同用戶呈現出不同的價格標簽。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大數據殺熟是一種新型的一級價格歧視。傳統意義上的一級價格歧視難以實現,因為商家很難確切知道每一位顧客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額;但在數字時代,借助于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手段,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