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麗:讓單人木偶戲“活”起來
周寶麗不認為自己的某些改良會偏離木偶戲的“正統”軌道。師傅從未告訴她,木偶戲只能是某種特定的樣子。這門手藝一直具備靈活性,這種包容性給木偶戲留下了生長的空間。
責任編輯:陳雅峰
周寶麗(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王小祥)
茂南單人木偶戲,又名“鬼仔戲”。學界認為,中國木偶戲起源于“俑”——一種代替人的殉葬品。漢唐以來,俑逐漸變為可操縱的偶形,用于歌舞、戲劇表演。除了娛樂,木偶戲也被民間認為有驅邪的作用。
不同地區的木偶戲各具特色。茂名木偶戲,采用的是杖頭木偶(其余三類木偶分別是提線、布袋、鐵枝),表演者主要通過木偶頸部下方連接的木杖來操縱。做工精湛的杖頭木偶,嘴巴和眼珠均可活動。老一輩的藝人講述,茂名木偶戲是明朝萬歷年間從福建傳來的。戲內有生、旦、丑、公、婆、凈等十個行當。唱詞多為七言或十言句,唱腔以當地粵語為主,加入粵劇、民間山歌等內容。
粵西的木偶戲分大班、中班、小班。大班由10-15人組成,中班有5人左右。茂南單人木偶戲屬于小班,其表演者集唱、念、做、打、奏樂的技能于一身,帶著一個戲臺、一個戲箱,活躍在粵西的鄉村。
2018年,茂南單人木偶戲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當周寶麗下決心成為專業木偶戲表演者時,木偶戲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憑著熱愛,她在鄉村殘存的習俗中捕捉木偶戲的殘影,從學徒變為成熟的表演者,后擔任茂名市木偶戲協會秘書長、茂南單人木偶戲傳承人。
接受采訪時,周寶麗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匯是“傳承”?;ヂ摼W的沖擊,讓木偶戲在鄉村式微。在鄉村之外,周寶麗看到了希望。她相信,不管在哪個時代,木偶戲的趣味、互動性,可以觸動每個孩子的心靈。
周寶麗在非遺文化活動中為孩子們講解木偶戲(圖:受訪者提供)
“如果不是熱愛,根本沒辦法堅持下去”
鑼鼓和木魚聲越來越急促,一只小生扮相的木偶躍到臺前。隨著節奏,他一走一頓,身體向左右兩側交錯轉向,在一米多寬的舞臺完成亮相。鼓聲一停,小生的前臂彎折,握在手中的水袖向兩側甩出,唱出洪亮的念白。演的是《倫文敘傳奇》,一出傳統喜劇。
周寶麗是唯一的表演者,隱在幕布后。在這場排演中,她是“隱身的神”。方尺戲臺被木條架起,臺面約1.5米高。周寶麗坐在臺后的戲箱上,俯視前方。左手操縱藏在木偶裙下的主、側桿,右手包攬所有打擊樂,雙腿偶爾敲擊木箱伴奏。唱段透過幕布成為角色的嗓音,生旦同時出場,聲音就在寬闊宏大與尖細婉轉之間切換。
表演者的痕跡還是無法完全抹除。這張紅黃相間的幕布太薄了,周寶麗的頭顱輪廓隱隱透出,布簾隨嘴唇的開合出現微小的波動。
相傳,古時有一位書生落難后以演木偶戲維生,他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表演時羞于讓親戚看到自己,便掛起一層簾子。遮住表演者后,反而引來更多觀眾。后人爭相效仿,簾子傳了下來。
周寶麗很喜歡這層簾子,它帶來了表演的安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