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變好,“人努力”和“天幫忙”分別貢獻多少?

2013-2020年間,減排是PM2.5濃度改善的主導因素。

2017-2020年間,新冠疫情管控對空氣質量改善有貢獻,但不是主導因素。

空氣質量改善的邊際效應在低濃度區間更大,空氣治理后期對應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

責任編輯:汪韜

上圖(有裁剪):2024年11月9日,霧霾籠罩之下的頤和園。胡志超/視覺中國

下圖(有裁剪):2024年11月29日,晴好天氣下的頤和園。龔文豹/視覺中國

上圖(有裁剪):2024年11月9日,霧霾籠罩之下的頤和園。胡志超/視覺中國 下圖(有裁剪):2024年11月29日,晴好天氣下的頤和園。龔文豹/視覺中國

2024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霧霾不但照例出現,而且據專家分析,還來得早、時間長、程度重。

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23年,我國空氣質量相較于2019年有改善,全國PM2.5年均濃度由36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然而,相較于2022年和2021年,部分空氣質量指標,如全國整體PM2.5年均濃度、全國超標城市比例、全國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卻有小幅“退步”。

總結過去經驗,有助于空氣治理行動繼續推進,直至?過“深水區”。2024年12月19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舉辦“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代表團隊詳解了“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的研究成果。

2013-2020年,我國空氣質量改善突飛猛進,全國PM2.5年均濃度由72微克/立方米降至33微克/立方米,改善背后離不開兩個國家級清潔空氣行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藍天保衛戰”)。

“人努力”和“天幫忙”,是空氣質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